第106章 书写史书

许知昼高兴的离开了,他还让冉星文给他准备好了腌制好的烤肉和佐料,到了护国寺晌午吃了斋饭,他们下午还能去山里玩,到时候吃点烤肉正好。

宋长叙:“……”

“夫郎大了不由相公,我还是去看看儿子。”宋长叙看完儿子,儿子乐呵呵的冲着他笑。

宋长叙刮了刮儿子的小鼻子,“你这小淘气,长大后我就带你读书写字,做一个翩翩君子。”

陪着儿子玩了一阵拨浪鼓,宋长叙起身去书铺想买几本书,借机他也去找程茂学。

程茂学见他来了,热情的邀他一块去花园走一走。

“宋兄,稀客啊。你这个大忙人怎么想起来找我了?”程茂学调侃道。

宋长叙:“程兄很少回京一直都在县里,我想找也找不到。”

程茂学给双方倒了一杯茶,“宋兄放心,等我再攒一年的政绩就调回京城,我对回京势在必得。”

宋长叙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我是知道程兄的本事,程兄这么笃定我还未见过。”

“多亏了大哥,我夫郎的大哥跟户部的关系好,等我在县城任期满了,政绩过关可以先去户部试一试。”

程茂学颇有几分感激。

宋长叙点头,“这是一件好事,那我提前恭喜程兄。”

两个人说一阵话就要到晌午了,程茂学说道:“宋兄留下来吃饭吧,我一个人在家里也没甚意思。”

“你夫郎呢?”

“他说要去护国寺上香,我本想跟着一块去,他说约了人一块,我就只好留下来了。”

宋长叙:“……”

宋长叙这顿饭就跟程茂学一块吃,吃完后,程茂学带他去认识几个人。

他从来就很混的开,他回到京城都会参加文会,带宋长叙去文会上,很多人得知他的身份,对他热情起来。

翰林学士虽是五品,但管着翰林院,跟陛下的关系亲近,有时三四品的官员都很少跟陛下单独交谈,翰林学士却可以。

“宋大人今天怎么有兴致来文会,我们文会上有许多青年才俊,他们都有几分文采,这位是……”

有的年轻书生看见宋长叙仰慕的很,他是状元同样坐到了高位,还是没有靠背景的寒门子弟。

宋长叙冲着书生笑了笑,书生像是受到鼓励一般上前向宋长叙讨教问题。

“宋大人,我有问题想请教。”

宋长叙的心脏突突的跳,他对于问题请教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

“你说。”

书生问道:“宁兴朝的农业发展如何才能得当?”

底下有人听见这个问题窃窃私语。

“我没记错的话,这个问题是今年乡试的策论。我中举了,我写的答案是重视水利工程,还有选良种,改善工具。”

“我也写了水利工程,农业跟工部总是息息相关的,我还写了屯田……”

底下的人说出自己的计策,他们看着宋长叙,想听听他是如何想的。

宋长叙沉吟,没有立刻作答。

程茂学用肩膀拐了一下组织文会的好友,“你们说想见见宋兄,怎么一来就给他下猛药,当众问他问题。”

他有些头疼,他自己想来想去也没有新奇的想法,若是宋兄跟旁人所想的差不多,总之还是会让人看低,因为他顶了一个状元的名头,现在又是科考的日子,众人都很关注策论。

刘忘生是被自家子侄拉过来喝茶的,他对子侄辈的人温和重用。在朝中他一般重用自己的门生故吏,在生活中对亲人重视,难得休沐他就到楼里喝茶,听听下面小辈的高谈阔论,没想到能看见这出。

“你不是很看重他么,听听他有什么想法?”

简息给刘忘生倒酒,“宋大人作为一个下属让我很放心的,他做事进退有度,不会过分圆滑也不会过分正直,在官场上这样的性子很难得。”

刘忘生笑而不语。

底下的宋长叙说道:“因地制宜,农业发展离不开工具的改良,在工具改良的同时还要从地方入手,比如在边疆就不适合种植水稻更适合小麦,在沙漠不适合种植橘树。每个地方都要找到带来经济价值和供百姓吃食的作物,处在什么样的地方种什么样的菜。”

“另外在粮食和蔬菜的价格要做出限制,价格必须围绕着需求进行上下波动,让百姓种植粮食,蔬菜能得到报酬供他们生活。价格到了,种植粮食的人就会变多,土地上的兼并要进行抑制……”

刘忘生听见宋长叙的话,眼中的情绪复杂,他借着喝茶的空隙掩饰自己。

“我总算知道宋大人为何会被陛下点为状元了?”

若是先帝的话,他一定不会点宋长叙做状元。

简息:“老师我也很好奇。”

简息的成就不低,他是探花,拜刘忘生为师,年纪轻轻就是吏部侍郎,除了简息自己的资历和能力外,背后还有刘忘生这个好老师为他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