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第3/4页)

荆州出来,他们没有遇到过任何人,更别提茅草屋了。

屋子围着树干建的,茂密的枝叶遮住了阳光,只在院里留下了点点斑驳,村民们欣喜若狂的跑过去,“和我家的茅草屋很像,柴篷,茅厕,灶房,堂屋,不不不,一模一样。”

村里的房屋格局都差不多,泥鳅他们撒腿跑过去,一把推开竹篱笆的院门,“这是三娘帮我们建的屋,三娘说了,你们选块喜欢的地,她会请人教大家建屋子,哪怕在山里,也有自己的家。”

泥鳅欢快的跑向檐廊,推开略显单薄的木门道,“咱们在这儿安家,然后开荒,明年就能收获粮食了。”

院子里长出了杂草,可能树荫遮挡的缘故,草很浅,村民们怕弄脏院子,没敢往里去,而是伸着脖子往屋里张望。

和牛家村的茅屋不同,这间茅草屋打开门虽然不怎么亮堂,但没有堆高的柴和躺着的人。

里面空空的,几缕光飘进去,卷起几丝灰尘来。

尽管许久无人居住,但一眼望过去,仍觉得

亲切。

村民们不由得问梨花,“咱们真的在这儿建村吗?”

梨花站在牛车上,清了清嗓子,声音清脆嘹亮,“是的,天气好时,从这儿往南望,能望到戎州的山峦,我给这儿取名望乡村,就是想你们过来的。”

望乡村...

村民们咀嚼着这三个字,不由得跑向南边眺目远望。

天空湛蓝,白云飘在期间,天际处,一簇簇墨绿色的山峰伫立在尽头。

“那儿吗?”村民们争先恐后的往前挤,指着远处问道。

梨花点头,“嗯,终有一日我们会回去的。”

村民们深信不疑。

深陷困境,是梨花救了他们,他们相信她说到就能做到。

“我们在山里开荒种地就行了吗?”

“有的人在这儿开荒,有的人得去其他地方种地,咱们人多,有粮食才能活下去。”梨花说,“待会我会让铁牛叔挨个询问大家的意思,想留下的就留下,想走的就随他走。”

梨花说,“戎州暂时不能回去,想要粮食,只能借益州的土地种。”

一千八百多人,教官话费劲,所以留在山里的暂时不用学官话。

梨花简明扼要的解释了番眼下的处境,然后让赵铁牛仔细和大家说。

村民们知道这儿是归处,纷纷割了草垫地上坐着,认真听起来。

泥鳅他们去后面打了水,在院里架釜烧水,烟雾弥漫,村民们时不时偏头看一眼,脸上带着满足。

梨花则叫人先回去报信,顺便让族里做些干粮来。

这些天,她们顿顿吃烤熟的黍米,或直接吃,或泡水吃,吃得嘴里已经没味了。

闻五叫了两个小兵先走了,梨花去院里帮忙打下手。

泥鳅从屋里抱了半捆晒干的野菜,“三娘,咱晌午吃这个怎么样?”

这个野菜煮熟后咸咸的,有味儿,梨花说,“我舀些黍米丢里面混着煮。”

荆州大雨,路上她们没煮过饭,走出荆州地界后,找了些野菜吃,这个时节的野菜有点老了,嚼着费牙,看到这个,梨花忍不住说,“剁碎了煮。”

一千多人的粥,从白天熬到晚上。

知道这是梨花的地界,村民们吃过晚饭就肆无忌惮的躺在地上睡觉,觉着冷了就抓过蓑衣披在身上。

若日赶路,今晚是最轻松的。

赵铁牛不识字,他询问村民的意思,李解就负责记录。

因纸笔不足,李解也只能记个大概,比如按照姓氏,每个姓氏想随赵铁牛走的有多少人。

第二天清晨,李解把册子给梨花,“想和铁牛叔去益州种地的共一千二百人,九百个汉子,三百多个妇人,三娘,这么多人去安福镇,益州官府肯定会起疑的吧。”

“没事,村长不是天天都在地里巡逻的,四百人冒充荆州人混进去,五百人冒充益州人,剩下的三百人藏起来,帮着干活就行了。”

人多了,村长怎么可能挨个挨个数?

即使村长想统计人数,三百人藏起来就行了。

李解担心,“铁牛叔做得好吗?要不我去吧。”

“你要去接应我大伯,他寻到岭南人的踪迹后,你就带着闻五他们前往...”梨花眼里闪过杀意,“杀了他们,然后把附近的粮食收了。”

和岭南人打交道更为凶险,换成赵铁牛的话,人没靠近就惊动对方了。

李解道,“成。”

“人少就动手杀,人多就藏起来。”

“我知道怎么做的,那我们何时动身?”

“闻五他们回来后,你把李家兄弟带回村交给堂伯,让他们兄弟打铁,然后你们就去戎州。”说着,梨花捂嘴凑到他耳朵边,“我阿奶的棺材里藏了火折子,你给大伯拿一根或者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