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第2/2页)
论文一经发售便大获好评,销量飞涨,人人都想看她如何评价苏维埃。
很快,这本书出现在华盛顿的国会大厦,议员们几乎人手一本;出现在白宫,从总统到第一夫人,到所有内阁成员,人手一本;
也同样出现在白金汉宫、温莎城堡、巴格肖特公园,以及那些流亡王室成员暂住府邸中。
沙俄皇储以尖锐的词语批判了史达林的大清洗,但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持正面态度;她“预言”苏联将依靠人口优势自战争的灰烬中崛起,欧美各国都要学习如何与“超级大国”苏联相处;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围剿”可能会遭遇可耻的失败。
但她没有提及遍布欧美的“同情者”,或者说“左|翼积极分子”。二战之后精彩的间谍战她也略有耳闻,想必MI5之类的机构现在也有所察觉,只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对抗德国,对抓间谍这事他们不很积极。
当然,听说他们对抓间谍这种事情也一向不在行。
欧美之所以“谈社色变”,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苏维埃太暴力,俄|共又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但只有布尔什维克对前朝余孽赶尽杀绝,并且没有遵循“程序正义”,未经审判便处决了沙俄皇室。大清洗则是再次验证了布尔什维克的“红|色|恐|怖”。
*
尽管炮弹声几乎响在克里姆林宫的围墙外,许多同志都在建议领袖离开莫斯科,可史达林同志仍然坚持留在克里姆林宫。
如果我走了,这个家就要散了!
他抽着烟斗,桌上放着《红色旗帜》,英文版。
旁边是厚厚一沓的打印纸,俄文版的《红色旗帜》。
他很喜欢这个标题,甚至封面图都用的镰刀斧头旗,多么大胆!多么有趣!
可真是个特别的女孩呀!
超级大国?很有趣,一个出生在异国的沙皇公主,居然会是个潜在的“共|产|主|义|者”,至少是个“同情者”。她还派人来接洽,说会提供15万吨钨矿的期货,并且今年额外交付3万吨。
是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女孩,提供的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那么,她想做点什么,就随她去吧,他现在完全没有精力去关注一个远在南美洲最南端的小岛。
再说,以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战略家的眼光来看,聪明女孩没准以后会成为一招妙棋。
女孩在论文里实际说了好几件事情:首先,苏联会赢得这场战争;其次,苏联必将成为西方国家的敌人;第三,苏联最大的对手是美国。
美国吗?美国现在难道不是世界兵工厂、粮食基地?
她居然不认为最大的对手是英国,在她眼里,英国不再是个大国了?
嘿嘿,不知道丘吉尔会怎么想。
*
丘吉尔:谢邀,没什么想法。
希望你们打得再狠一些!
*
这本书很快出现在柏林,翻译成德文,送交元首过目。元首让打字员为他念这本书,时而打断点评一番。
奇怪的女孩,她为什么不痛恨布尔什维克?那可是杀了她父亲的恶魔!
她居然预言德国会战败,真是可恶!戈培尔说这本书一定不能在德国出版,否则会强烈动摇人民的意志。
元首很愤怒,大喊着要让那些可恶的布尔什维克尝尝德意志的铁拳!
他将地中海战场的部队调回来,送往东线战场,并命令东线的三支集团军群,尽快打进莫斯科!活捉史达林!
*
凯瑟琳并不在乎这本书被谁看到了、会产生什么影响。一本小小的书不大可能影响世界的进程,只会让她成为畅销书作家。
不到两个月,《红色旗帜》的销量就达到了15万册,预计1年的销量会翻3、4倍。
麻麻地啦!
伊利亚从训练营挑选了200多名年轻男人,组成了“女皇的近卫军团”的最初班底。年龄在18岁到28岁之间,根据各人档案中的评分授予下士、中士军衔。指挥官则由伊戈尔那雷金王子担任。
那就……授予伊戈尔上尉军衔吧,伊戈尔可得意了,瞧把孩子乐的!
伊利亚汇报,“训练营的整体教育很糟糕,那些教官还在用30年前的方法训练士兵,太落后了。我们应该雇佣一些真正的军官来训练新兵。”
“你行吗?”
“不。”
不,而不是“不行”。
“雇佣一些英国和美国教官?”
“可以。要设立军校吗?”
“要的,陆海空都要有。海军和陆军在岛上设立基地训练,空军送到美国……的航空基地训练。”
“经费呢?”
“这个问题你来问我?那我要你们这些臣子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