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泰晤士报》遂于2月5日全文刊发该文,引发英法两国热议,从普通群众到内阁成员、军队将官,全都认真拜读。

甘末林上将气了个仰倒,大骂小女孩也敢妄论国事!

法国群众也很不忿:我们斥巨资修建的马奇诺防线怎么就不好使了!

“马奇诺防线”得自当时的法国陆军部长安德烈马奇诺,是上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防御德军入侵而修建的防御工事,包含要塞、地堡、壕沟、大炮等等。从1928年开始修建,一直修建到1940年初才算初步修建完毕,耗费资金超过50亿法郎。法国陆军和法国群众都认为马奇诺防线是不可逾越的。

凯瑟琳:tooyoungtoosimple。

我的“预言”就搁这儿了!

*

小乔跑了一趟柏林,快进快出,一共只在柏林待了不到48小时,平安回到波士顿。

柏林街头仍然岁月静好,群众安居乐业,一片祥和,这个国家完全看不出来即将要使用武力征服——席卷整个欧洲。

英法对德宣战,于是两国直飞柏林的航班全部停飞,他要飞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转机,回程也是一样。

比利时群众就更淡定了,仿佛宣布了是中立国就一定不会挨揍。

乔把他这次的欧洲见闻也写成了文章,刊登在《波士顿先驱报》上。

杰克在波士顿机场见到老哥简直都要热泪盈眶了,他超担心老哥再也回不来。被乔取笑,说他想得太多。

乔可是非常自信呢!柏林之行虽然他是抱着“可能会被扣下”的心理,但竟然安然无恙,他便觉得自己棒棒哒。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冒险”呢。

*

利奥波德最近终于获得了一些“人”的待遇:殿下让人给他拿了一些书来。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一整套的《列/宁/选/集》,有几本是德文,有一些是英文。除了这些共/产/党/著作之外就没有别的了,也没给他当地报纸。

他知道这是波士顿她的别墅的阁楼,房间很小,房间里也很冷,没有曼哈顿别墅的地下室条件好,但也还行,比牢房要好。

他竭力保持整洁,殿下一定不会喜欢一个邋遢肮脏的……情人。阁楼上有一间盥洗室,他还得到了剃须刀和肥皂,可以刮胡子、洗澡、洗衬衫和内衣。他努力健身,按时睡觉,尽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虽然有时候殿下会故意派人半夜喊醒他。

她可真坏。

她可真可爱。

她也很天真,以为让他看些书就能转变思想。要知道,真理从来不在书籍中,而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

就是他不太明白为什么都是共/产/党/著作……

*

杰克的论文正写的如痴如醉中。

每写完一节他就兴冲冲的拿给老哥和凯瑟琳看,请他们锐评一下。乔这个老哥倒没有在毕业论文上打击弟弟,很中肯的提出意见和建议。

凯瑟琳则觉得文笔尚显稚嫩,但毕业论文嘛,也不是很需要华丽文笔。

他的论文主题是探讨英国对于德国的绥靖政策,主标题《慕尼黑的绥靖政策》,副标题“英国民主从裁军政策缓慢转化为重整军备政策的必然后果”,论文从大量英国内阁与议会文件着手,以及世界大战为英国带来的伤痛,深度探讨为什么几任英国首相都选择了绥靖政策,麦克唐纳、鲍德温、张伯伦莫不如是;

在德国军事扩张的威胁显而易见的情况下,英国政府未对德国做出有效的准备,不仅是英国群众厌恶战争,还有经济方面的影响。

他还没有写完,因此论文也只是个半成品。

“张伯伦也只能选择《慕尼黑协定》,我相信他宁可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也不愿意跟德国正面冲突,他害怕自己无法负担‘挑起战争’的罪名。”乔说。

杰克很赞同,“他没有第二条路。”

比约恩表示异议,“他想左右逢源,就没有想过德国会要求更多吗?”

凯瑟琳想了想,“他也许想到了,但英国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他就不敢冒险,也不敢太强硬,怕惹怒希特勒这个疯子。”

大英,你几时这么畏畏缩缩了?看来还是欺软怕硬啊。

除非英国政府提前知道德国将再次引爆世界大战、还能立即做好战争准备,否则都是白搭。就像她,早就“预言”了德国会进攻捷克、波兰,英国政府做了什么吗?没有!

所以即使她现在把二战的主线全部写在专栏文章里,有人会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情报吗?不会的。预言家没有什么好下场,会被人当成“大话精”,又或者是“危言耸听”。

“预言”一下珍珠港?

路边社还说美国海军早就知道日军要偷袭珍珠港了呢,不也没当真?

接着又说到苏联入侵芬兰的“冬日战争”,芬兰与苏联西部接壤,冬季天寒地冻,芬兰压根没有想到苏联突然发难。苏联50万大军奔袭而来,由于天气寒冷,行军速度大大降低,因此这场战争到2月初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