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沸腾年代(第2/4页)
张福继续道:“除了海带,我回来的时候经过天津,他们今年萝卜要大丰收。科学耕种,科学用肥料。一亩地出产萝卜六千五百斤到七千斤没问题。”
“还有,现在我们国家橡胶、油料、石油等等的开采供给都提升了。工业口上各项指标都有溢出。新闻上都说了,我们这次五年计划是超额完成任务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国家就要更加腾飞。”
“为什么要推进小微民生?”张福笑着看向还是茫然的两人:“因为推进小微民生经济不仅仅可以解决掉政府覆盖不到的地方。同时也能给社会上一些进不了单位的社会青壮年一个合理工作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能把部分溢出的产能合理的利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听到这里,李青似明白似糊涂:“哦,我明白了。就相当于食品厂的原料供给多了,食品厂做不过来了。一些原本卖给食品厂的面粉就卖到民间呗。”
李青媳妇又道:“但那干嘛不让食品厂扩大规模生产就好了?”
张福笑道:“船大不好调头。国营企业大,做出的反应就会慢。等企业反应过来,那原料都坏了。再说了,企业把这些原料都生产了。那么还是要流动到市面上销售。可如果市面上的老百姓买不起那么多东西怎么办呢?”
“所以啊,咱们工资又调级了,你们应该也看到了。不要说正式工了。你们居委会劳动突击队,十月份一到,也要把每天补助五毛钱调整成整七毛钱了吧。”
张福呵呵的笑着,李青一模脑袋还真是这样。
“所以,我才说这是咱们老百姓一个大变化的时代。从这1965年开始啊,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了。”
李青的媳妇是很信服张福的,因为张福年纪轻轻就是干部了(副处级)。有能力有本事有技术,全国到处跑。
所以她急忙问道:“那张福哥,你说咱大李干啥好呢?他能干啥个体户?”
李青也是一脸期待的看向张福。
张福来之前就给李青想好了一条道,也是帮自己这个老朋友的一条道:“干吃的!”
“可以预见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人民百姓的生活质量将会进行跨越式的进展。现在很多人家为了节省粮食,把一斤细粮换成两斤半的粗粮。粗粮细粮混合着做馒头面条之类的。”
“再过五六年,大家伙就不会这么干了。到时候家里顿顿细粮。这吃肉啊,也可能不是一个月一两次,而是每个星期一两次,甚至两三次了。”
“尤其咱们这是北京,会比其他的小城市小县城和农村更早的感受到这种变化。老百姓以后对食物的追求会越来越多的花样。”
“现在干个小摊,过几年干成一个小铺。刚好现在国家政策扶持,居委会肯定也不会卡你。只要做好卫生和食品安全这一块,我觉得大有可为。”
“而且,以后社会上的物资条件会越发的充足。到时候开个小铺赚点钱,过的不一定比单位里的小领导差。”
李青和他媳妇都不算是特别有见识的人,李青还读完了小学,李青的媳妇当初就读了一个初小就没读了。
两人听着张福这么说,都陷入了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只有一个问题。
李青:“可是哥,我不会做菜啊。”
“你以为我是干嘛的?”张福嘴角一笑:“我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瞧瞧这是什么?”
张福从自己带来的网兜里面抽出了两个包装精致的小玩意儿。
一个上面写着【关东煮用浓缩汤料包】,一个写着【麻辣烫用浓缩汤料包】。
“这是我们小组最近刚做出的东西。这个叫关东煮的东西是我们和日本那边的同志一起研发的。关东煮就是一种很像咱们这边火锅一样的东西,不过他们那些食材都要久煮。让食材在汤里保持味道,更加吸味。”
“搞这个研发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咱们四川的麻辣烫。你们在电视里面可能看过,哦,没看过啊。没关系,也是差不多和火锅一样的东西。”
“这俩浓缩汤料包,你们现在就煮上。弟妹辛苦你了,你去买些菜。萝卜、冬瓜、藕片、豆皮、海带、豆制品多来点最好,其他的什么都行。”说着张福要掏钱给她。
李青媳妇那能要张福的钱啊,她转身就走,前去买菜去了。
张福和李青则是开始忙活生煤球路子,架上锅子烧水。
不过李青家里没有鸳鸯锅,这玩意儿在这个年代除了一些餐厅,基本普通人家就没有。
不过张福家里有,他直接给拿了一个过来。
一个锅里煮关东煮的汤,一个锅里煮麻辣烫的汤。
一红一白,在火焰的加持下升腾翻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