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电线厂

对于刘家寨和类似的地方来说,他们的迁移和扶贫计划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易地扶贫,要知识扶贫,要志气扶贫,要结构产业扶贫等等。

社会主义中国开始转动全身上下每一个精密的零件,为了生活在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做着考量。

也许真的会有社会主义巨婴的出现。但是共产党人不能因为这个问题而放弃扶贫。

最重要的是在扶贫的过程之中,解决这些巨婴的问题。

就像是彭家镇一样。

和全中国其他的地方相比,尤其是和安徽的很多类似的农村相比,这才是这真正脱贫致富的典范。

安徽一直都不算是一个多么富裕的地方。

彭家村更是穷的出奇的地方。

也真的是基层要有厉害的带头人,不然这地方想要脱贫是真的难。

其他和彭家镇类似的地方也不是没有学习彭家镇的经验。

但是效果却没有这么好。

别说什么政府政策不给的问题。实际上彭家镇也就是县里市里给点资源,远够不上需要省里倾斜资源和政策的地步。

不仅仅是安徽,其他很多类似的村镇都有和彭家镇类似的条件,当地的县市政府也愿意倾斜资源和政策。

但是其他地方很难搞出和彭家镇一样的高度。说到底还是基层干部的能力真的有差距。

一开始各地政府还想着搞出一个一模一样的脱贫致富典范。后来发现,算了,能有彭家镇八成甚至是七成就算是不错了。

落实工作到基层,真的是要了人老命。

就像是现在把,作为镇委书记的彭学武刚刚把一群想要找关系的亲戚朋友给拒绝了。

为啥呢?

因为彭家镇新开了一个产业,彭学武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又是请人又是培养村镇里的小学生和中学生。

又从村镇的财政结余里精打细算,又跑到县里市里不断的要钱。他终于是在镇上搞起来了一个电线厂。

这真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

中国搞工业化从清末洋务运动开始算起,到现在一百多年了,从来没有听说过农村乡镇能搞出什么工业化的玩意儿来。

打几口盐卤井,全村一起练盐卖盐,这已经是中国乡村工业化的极限了。

现在到好,彭学武不声不响之间已经在镇上搞出了一个真正现代化工业的产物:电线。

这东西可不是搞预制板、瓦片、红砖那样的东西。随便来几个老师傅带这学徒就能一起做。

电线这玩意儿,需要的工艺更复杂,涉及的产业步骤更多。

不要说一个乡镇了,很多的城市都搞不出来。

彭学武是够大胆的。因为彭家镇的上两级的单位就是淮南市。淮南有淮南钢铁厂,前三年钢铁厂技术和产能提升。

开始炼制的金属材料也多了。不再是简单的粗钢生产,也开始炼铜、铝以及其他合金。

彭学武瞅准机会,这才解决了电线厂最难搞定的电线芯材料的问题。

而解决线芯材料问题还是第一步。之后还有线芯材料编制,线材外部包漆等工艺。

当时都没有人看好彭学武,觉得他失心疯了。一个农民还想搞这种高技术含量的玩意儿?

谁能想到呢,他真的搞起来了。

经过三个月的试运行,并且成功稳定的生产出五百公里长的合格电线之后,这个被彭学武命名为华光电缆厂的厂子终于正式开业了。

市里的副市长来了,参加剪裁。县里的梅县长也来了。他是满面红光,因为彭学武的很多事情都是和他商量来的。

这件事能成,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梅县长还年轻,功利心也不是那么重。所以相比于功劳,他其实更看重的是华光电缆厂的出现能给镇上给县里带来什么变化。

在简单的剪彩仪式,还有走马观花的参观流程之后。梅县长脸色有些亢奋的找到彭学武。

“老彭,可以啊!当时你找到我说要搞电线厂,我都以为你在耍我呢。这么几年下来,你这也是搞起来了啊!”梅县长的嘴角比54自动步枪的后坐力还难压。

彭学武双手叉腰,看着这个占地六十亩的电缆厂,他摇摇头:“这才刚刚开始呢。县长你看,这里还有很多地方都是空的呢。厂房还没建起来。设备也没进去。”

“现在制造电线的设备是上海电缆厂淘汰下来的。有的设备都是民国时期的了。实在是算不上先进。不过也算是勉强搞起了四条生产线。”

“等到全力生产的时候,华光电缆一个月能生产一千五百公里的产能。”说到这里,彭学武半是安慰半是不满足:“可惜啊,要是我们县里能有额度直接买日本的设备,或者是买国内顶尖的电线生产线设备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