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并网(第2/3页)

北京基站,地下十五米。距离第一次尝试并网倒计时一小时二十分。

“华北主控平台准备完毕。”陈明元的声音在穹顶下激起轻微的回声。机房内,布满继电器的器墙壁传来咔哒咔哒声。如同千万只蟋蟀正在振翅。那是一个个节点开始通电运行的节奏。

陈明远的手指在坐标输入板上微微发颤。透过布满荧光涂层的玻璃屏幕,他能看到华中区发来的调试信号正在绿色网格间跳动,像极了儿时在什刹海冰面上抽打的陀螺。

"华中说他们的载波器已经预热完毕。"蹲在示波器前的小王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清亮,"就是电压表指针总在115到120伏之间晃悠。"

陈明远没有抬头,继续调整着晶体管阵列的跳线。这些银色的金属小方块在顶灯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每根漆包线都经过大师傅们亲手测量缠绕。这种密集排布方式能让信号延迟降低37%。

"给武汉回电,让他们把示波器的触发等级调到2.5伏。"他说着用铅笔在技术手册的空白处画了个波形示意图,"记得提醒他们检查同轴电缆的屏蔽层,长江边的湿气最爱往接头里钻。"

话音刚落,通讯员就传来坏消息:“华中区水文传感器离线。”

陈明元的后颈开始流淌汗珠,顺着他的脊背而下。他伸手去调整增益信号旋钮,无意间瞥见玻璃上的自己。

穿着和父亲一样中山装白衬衫,只是胸前别的不是电工工作牌,而是一块由妻子改造的,由废弃电路板制作而成的银色电路板胸针。

“启用备用信道。”他的声音通过缆线传志至长江边。

长江岸边的女技术员声音清凉:“正在在切换,请求华北区开放第7—9频段。”

“准许开放。”

正面墙的示波器突然跳出整齐的正弦波,同时带着哈尔滨口音的大汉声音传来,似乎嘴巴里还夹杂着冰渣一般:“东北地区自检完成。冻土信号衰减补偿已经加载。”

而华南方向却是迟迟没有动静。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因为广东方向今天有大风预警。陈明元担心有中继站受到影响。

控制室西墙突然传来叮当脆响,十几个红绿指示灯同时开始闪烁。陈明远猛地站起来,后腰撞翻了搪瓷缸子,半杯凉透的高末茶叶水泼在水泥地上。华南区的凤凰山基站终于发来了握手信号,那些用特殊频段加密的脉冲,正在穿过南岭山脉的云层向北方奔涌。

“大风预警解除,千名巡线工人出动,排除一切隐患。华南七十座中继站自检完毕,全部上线。”带着广东口音的报告声终于从华南线传来。

长安街上,工人们正在给新架设的微波天线塔刷最后一遍防锈漆。十二米高的铝制抛物面像朵倒悬的银莲花,每个散热片缝隙里都凝结着晨露。陈明远想起上个月在天津港验收日本产晶振管时,老徐教授摸着箱子说:"这玩意儿的精密度,怕是能算出颐和园里到底有多少块砖。"

"东北组的同志请求确认时钟脉冲。"戴着圆框眼镜的女报务员突然推开门,军绿色外套的袖口还沾着松香痕迹,"他们说哈尔滨的备用发电机震得厉害,怕影响时基校准。"

陈明远快步走到墙角的电话会议设备前,六个黄铜插孔里已经接驳着四条跨省专线。当他按下哈尔滨线路的开关时,听筒里传来熟悉的东北腔:"咱这旮沓的磁环存储器倒是稳当,就是稳压器总哼唧,跟熊瞎子打呼噜似的。"

四地技术员的笑声通过电流杂糅在一起。陈明远望着控制台中央的同步计时器,红色数码管显示距离预定并网时间还剩七分三十秒。他突然想起第一次在影片里看到美国人的IBM 1401时,美国人的打孔卡带在月光下像条闪着银光的河。

"启动二级稳压电路,用示波器第三通道监测纹波。"他对着话筒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英雄100钢笔,"如果三分钟后谐波失真率超过5%,就启用手摇发电机组。"

当倒计时进入最后一分钟时,陈明远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华北区的信号塔开始发出蜜蜂振翅般的嗡鸣,这是八十四个磁控管同时工作的证明。华中区刚刚解决了接地不良的问题,华南区的技术人员正用粤语哼着《电子工人进行曲》的调子,而东北组的同志在反复确认着:"松花江畔的雾凇没结在馈线上吧?"

"五、四、三……"四地的计数声通过电话线汇聚在北京的控制室。陈明远看到屏幕上的绿色光点突然开始疯狂闪烁,就像正月十五被孩子们抛向夜空的滴滴金。当"零"字响起的刹那,十二千字节的数据洪流穿过大江、翻过山灵、越过平原、划过雪山,它们奔流而来,浩浩汤汤。十二台电传打字机同时吐出纸带,那些带着锯齿边缘的白色长条如同新织的锦缎,缓缓铺满整个工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