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开源(第2/2页)
当然,仅仅做节流是不够的,还需要开源。
或者说最重要的就是开源。人有这么多,饭却是有点少。不开源可不行。
除了工厂里需要大量生产产品,然后出口换取粮食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换取粮食的地方。
那就是:印度。
曾培洪之前和印度签订的协议是长达七年,总数额高达两百万吨的粮食进口协议。
去年中印冲突之后,在泰国会议上。中国算是强压着印度进行了战争赔款。以八十多万吨粮食作为谈判条件,进行了和谈。(这也是中国同意 暂时搁置麦克马洪线争议的前提。没办法,穷就只
能搁置争议)
当时印度可是清空了不少资本权力不是那么强大的老爷们的仓库,才算是把这八十万吨的粮食给凑齐。
从去年十一月开始,印度开始赔付这笔款项。中国和日本的船队一船一船的把粮食从印度拉到中国。
八十万吨粮食不是小数字,相当于中国现在一个产粮省份一年的粮食产出。
要不是因为德里被解放军兵锋所指,德里的老爷们才不会如此简单的同意这个要求呢。
而现在,中国开始向印度出口大量的轻工产品,向印度继续购买粮食。毕竟每年三十万吨的粮食购买,如果都熬成稀粥,在加上粮食增稠剂做调配。至少能保证一千万人饿不死(当然也吃不饱)
同时,今年中国又向苏东国家开始输送大量的劳动人口,前往苏东国家帮助进行基础建设。
从1958年底,到1959年六月,仅仅半年的时间内。中国向苏东输送了差不多五十万劳动力。
现在整个西伯利亚大铁路方路向上,全都是中国劳工。
远在列宁格勒的葛蛋、许大有等中国出国务工的工人们也看到了远在万里之遥的祖国的报纸。
“今年,我们国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年初开始至六月,华北、华中地区多月来未曾下雨。降水量低至往年的十分之一。”
“大量土地出现了龟裂,大量的禾苗稻谷直接干死在田地里。夏收时节,河南夏粮产量全面减产。去年河南夏粮产量达到历史新高,平均亩产突破至六百斤每亩。今年河南夏粮产量锐减。
“即便是在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们全力指挥自救的情况下,河南今年的夏粮产量也减产至每亩两百零一斤。"在这处工地的工棚里,工人们坐在地上或板凳上,静静的听着葛蛋大声念报纸。
“安徽、湖北、湖南、河北、陕西、山西等省份也出现不同旱灾。同时,南方多地出现了暴雨内涝。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出现大面积洪涝灾害。超过七百万亩田地受灾到几乎绝收。超过一千万亩土地遭受灾害…… ."
工地里的工人们听着这些话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连手上的馒头和肉片子都不香了。
而在工地上念报纸的不仅仅是葛蛋,在不同的工棚里,有不同的人在读报纸。
这是出国务工的工人们了解国内情况的重要方法。
而现在,所有人的心都悬起来了。
“怎么会这样啊!“工棚里,和葛蛋一起来这里务工的许大有喃喃自语道:“去年都好好的,今年咋就这么多地方遭灾了呢。家里怎么样,葛蛋报纸上有没有写咱们安徽彭家村咋样了。”
正在读报纸的葛蛋无奈的说道:“大许, 这报纸是报道全国的,哪能写道咱们一个小村子的呢。”
“那葛蛋,我们……不,我们县写了没有?”
“对对,还有我们县的……”
一众人等都在关心自己的家乡有没有受灾。但是葛蛋只能摇摇头。报纸上只会具体到省份,如果是具体到县一级,那就是县里受灾很厉害了。真的看到自己县城的信息,说不定还不如不看到尼。
可是这样一来大家反 而越发的不安心。国内的家人是舍不得拍国际电报来和外面的工人诉苦的。害怕他们在外面工作的不安心。
但是现在,这些在国外务工的工人们,也忍不住想着要帮助国内的亲友家人。
许大有忍不住站起来道:“工友们,我们现在在国外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咱们国内的同胞在挨饿啊。我打算去城里买点粮食,然后托运回去。多花点钱也没事,能让父母老家的人少饿死一点,那就是一点。有没有人想要和我一起的?”
许大有的话音刚落,就有人起身说道:“我也去!”
“走,我也要去。我也要去!”
在许大有的招呼下,工棚里一众工友都纷纷站起出门。
苏联的市民们今天突然发现,来列宁格勒一年了,这些中国工人们第一次走出他们自己的工地,涌上列宁格勒的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