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什么都要比
1957年东柏林的街头,今天非常热闹。因为今天在东柏林,一个新的地标建筑即将开业。那是一个全新的电影院:中国大剧院!
这是自中国商城开业之后,第二个以[中国]命名的建筑了。
没错,这个项目也是李锐主持搞出来的。
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内,文娱商品太少,这不是什么秘密。如果不是本时空之中出现了李锐,并且带着网咖回到这个世界。
社会主义阵营的文娱娱乐产品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少。
或者说之前的很多文娱产品都过于高雅了,通俗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少,毕竟这人在世间不能只有高雅,有的时候熟悉的东西也是要有一点不过不能够低俗, 媚俗还是要通俗。
毕竟人这种生物还是需要雅俗共赏的东西。更不用说李锐带了网咖造成了现在新中国在文娱产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手段和生产理念上都高出本时空一大截,现在就算是把好莱坞和欧洲的几大电影
厂绑在一起,也未必能是李锐的对手。
而现在中国的硬实力已经在不断的攀升。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里面,虽然没有公开明确的表示,但是大家现在都已经默认苏联是老大哥的话,那么中国就是仅次于苏联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李锐所规划的提升中国话语权打击欧美舆论霸权的计划一直在推行。
李锐要想到原时空的后世,美国好莱坞有一个颇为有名的中国大戏院。
李锐想着与其把这个名头交给美国人去看,还不如他把这个名头推开来好了。
在新的发展计划之中。中国商城和中国大戏院将成为一种捆绑建设的模式。
要将中国商城加中国大戏院的模式推广到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
从某种方面来说,李瑞的这次的计划也算是一手 抓物质建设,一手抓精神建设了。
而且中国大戏院的建设还能拉起国内相关的民生,提供不少的就业岗位。目前李锐的短期目标是将中国商场和中国大戏院的捆绑建设模式推动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国家的主要大城市。如首都和经济
中心。
而长期目标是将这一战略推行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城市。
更长的目标则是将这整个的建设推动到全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国内也开始大始量的建设。
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长达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之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当然,今天中国大戏院之所以人头攒动,可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大项目完工了。
更重要的事今天中国大戏院还要巨型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开幕式。那就是中苏联合启动了[三 年500电影]计划。
就是三年的时间内,中苏各生产五百部电影的计划。这个计划可以说是相当宏大了。
到了1957年,苏联终于从各项资源都紧张的情况下走了出来。斯大林虽然退居二线,但还是很关心苏联电影文化的发展。莫洛托夫作为接任者,他别的不行,但是萧规曹随还是可以的。
他按照斯大林的策略,开始向苏联的文化方面倾斜资源。
苏联现在的电影部门的预算比之前可是多多了。三年拍摄五百部电影的预算可是有的。更何况现在中国提供了各种辅助支持,让苏联的电影成本变得更低了。
也多亏了苏联老大哥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慷慨支持(也就是在中国拍戏,用中国的群演,用中国的武术指导和摄影等等),中国也有更多的钱搞自己的电影电视剧了。
要知道元时空之中,从1957年至1959年这三年时间内,中国总共拍摄的电影也就只有一百部左右。而现在中国提出的目标翻了五倍。而实际拍摄可能还不止,同时电影质量也更高。
来自印度的文化部长赫曼卡比尔看着这个坐落在中国商场旁边的中国大戏院,他的目光中满是羡慕。
“中国的文化已经开始突破亚洲,走向世界了啊! "赫曼卡比尔的语气中充满了羡慕和嫉妒,即便是对着自己的助手说这样的话,他也没有掩盖自己羡慕的情绪嫉妒。
“但是部长,我们国内一年可是可以生产两百部电影呢! "赫曼卡比尔的助手语气中有些不服气:“中国1956不就生产了一百部电影?就算是他们现在公布的1957年的电影数量也就只有一百五十部
的计划量。和我们印度比,那可是远远比不上啊!他们凭什么搞这么大的排场,还弄来这么多人帮他们站台”
助手非常不服气,赫曼卡比尔的助手来自印度北部联邦。北部联邦算 是印度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了。
其实印度独立之后,印度的工业基础是不差的。要比中国好太多了。而印度这个国家也蛮奇怪的,因为和中国相邻,而且二战中多少也有一点点交集(中国远征军曾经在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