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阴阳怪气与左摇右摆

夜幕低垂,维多利亚港湾边上的维多利亚酒店已经灯火辉煌。

雷月星这次请客的架势时真的拉满了。

整个酒店的上下两层楼的宴会大厅都被包下来了,还请了香港知名的一个小型弦乐团在现场演奏。现场提供的餐食也是极好的,甚至红酒都是从法国进口的那种。

如果给外人看到,肯定要骂雷月星骄奢,这都是组织上的钱啊!

但是嘛,羊毛出在羊身上,预要取之,必先予之。

这些东西都是要从今天参与今天宴会的人的身上拿回来的。

“这雷月星搞得排场是真的大啊。”以黄德发为首的一群港商们跨过酒店的大i门就开始指指点点了。

”要我看啊,这小子是刚吃了几天饱饭,就不知道自己是老几了。”一 名学着洋人抽雪茄的港商如此如道。

这港商姓王,是在香港专i门搞轮胎和橡胶生意的。

这些年香港发展很快,轮胎和橡胶也成了大生意了。这位王老板也被人尊称为轮胎王了。

“轮胎王,你这话说的就不是很对了。你看人家邵家人都没说雷月星,你插嘴说什么啊。”

有人打趣了一下轮胎王,但同时也把话题和皮球丢到了一众港商中较为年轻的那人身上。

此人正是邵氏兄弟中的邵逸夫。历史上之中的港片大王,也是内地一众学子没见过样子,但是却大多知道名字的人。

历史上之中,邵氏家族早在。上海时期就搞过电影产业。不过上海那边的电影产业很混乱,内部倾轧和黑帮势力渗透严重。

邵氏兄弟的电影产业也是勉力维持。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攻陷上海后对邵氏兄弟影业公司进行了大清查。

因为之前邵氏支持拍摄了抗日影片。日本人很不爽了,直接把邵氏给查了。还好邵氏兄弟跑得快,要不然日军多半是要杀了祭旗的。

之后邵逸夫和另外五兄弟来到香港,一 开始他们是没打算重操旧业拍电影的。

因为当时邵氏兄弟在香港和南洋加起来一共经营着上百座影剧院,单纯靠影剧院的收入已经很丰厚了。没必要再去投资电影,投资大风险大,而且日本人的大清查还历历在目呢。

大家都不想涉险了。

但是雷月星引进了内地的一众电影,不管是《地下交通站》还是《紫日》还是《赡养人类》、《铁面无私》等等。都在香港卖的空前满座,场场都是叫好又叫座。

邵氏兄弟又动了念头,至去年邵氏兄弟影业正式在香港挂牌。

那个经典的[SB]片头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邵氏现在可以说和雷月星的星月集团打擂台呢。因为星月集团的一个主攻方向就是娱乐产业,和邵氏正是撞上的。

现在这一众港商都想要看热闹,看看邵家老六(邵逸夫)怎么损雷月星呢。

但是却没有想到邵逸夫说道:“雷先生确实浪费了点。江西、两湖、安徽、江苏五省受灾,灾民需要大量的救援。这些花在酒店上的钱怕是能救援不少百姓了。还真不如搞得简单点,把钱花在刀刃上。”

黄德发等一众港商斜着眼看着邵逸夫。

“怎么?邵爷是心存慈悲菩萨心肠。准备敞开荷包给雷月星劫掠一番了? "黄德发这话说的是真的不好听。

邵逸夫微微皱眉:“黄老板语气重了。我邵某人自然不是什么悲天悯人的大菩萨,也不觉我是多好的一个人,更不会标榜我是一个多么圣洁的君子。但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话我还是学过的。向灾区捐一些钱,对我不伤筋动骨,无非少游玩一段时日罢了, 我手指缝里省一点却可活民无数,何乐而不为呢? "

邵逸夫讲话很实诚,他也不不标榜自己做什么圣人。就自己少花一点,少玩一点,节省下一点钱就能帮助很多人了。毕竟邵氏家族手指头松一松,拿出一两百万港币几乎不用考虑什么。

内地搞来的电影可是让他们这两年赚的盆满钵满,在香港和南洋比美国电影还赚钱。

"哼,你了不起,你清高!” 黄德发冷哼一声,周围的其他港商也面露不喜。

港商中有愿意捐钱的,如邵逸夫之流。有不乐意捐钱的,如黄德发之流。

这些人在宴会厅里不自觉的就分为了两派。黄德发之流多,邵逸夫之流少。

本来嘛,除了在抗日时期过来的内地港商之外,还有很多是共产党席卷天下时从内地跑到香港去的。这帮人在香港还天天宣扬共产党共产共妻呢。怎么愿意支持新中国的救灾活动。

再说了,很多港商现在赚钱基本上是靠驻港外商赚钱。

比如说黄德发的纸制品厂,主要客户群体就是各大药厂的包装盒与半导体等外包装打包来做生意赚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