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教育从娃娃抓起(第2/3页)
说来也是可笑,明明这是一群日本人,却要由一个中国人来教他们日本字怎么写。
除了教这些日本孩子的拼写能力之外。
吴斌的教材,几乎都是他托国内的同志想方设法弄到日本的。
那是一套在1952年李锐监督主持编纂修着全套乡村教材。
因为作为后世人,李锐可是太清楚城乡之间的教育环境差异了,在后世这个鸿沟是很大的。而在50年代这个鸿沟就更大了。
因为在李锐所在的后世,大多数乡村除了那一些极度闭塞的地方之外。大家至少还是生活的像个现代人,即便农村和城市有差距,但是大多数农村孩子至少知道什么是电灯,什么是电话,什么是飞机,什么是火车。虽然可能会有一点落伍,但是在城里的孩子唱了一年的孤勇者之后,农村的孩子晚上一年也一样在唱孤勇者。
而在50年代的中国则不是如此。主席说的好,建国的时候我们中国还有3亿多的农民生活在16世纪。他们甚至认为卡车能拉屎肥田。
所以在乡村教材的编撰上,李锐要求所有的编辑人员必须要脚踏实地。并且派了许多人下乡调研。
因为农村的孩子教育可不仅仅只是教他们会读几篇文章,念几首诗会四则运算就好了。
他们需要一些更实际的东西,能够快速拉近他们和城市孩子差距的东西东。
城市的孩子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农村的孩子在学习墓地里为什么会有鬼火?
城市的孩子在背诵二月春风似剪刀时。农村的孩子在学习怎么形成的鬼压床。
如此等等。给农村孩子的教材,除了教他们识字算术之外,更重要的是教他们这个社会百科。欣赏古诗,欣赏文章,这种事情可以放到以后慢慢来,快速而正确地教他们认知这个世界才是最有用的。
不要书读完了走在墓地里还大叫着鬼火,不要因为自己脑子清醒了,身体还很累,又去找神婆来给自己驱邪,去驱逐鬼压床。
而这一些用于农村的教材被吴斌搞了过来,并且他自己将其翻译成了日文,在这里教导这些孩子。
这些东西对于这个时代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比那一些枯燥难以理解的文章,更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
并且不仅仅是孩子,就连很多大人在闲暇之余也会过来旁听这些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是大人们也都觉得用得到的。
而除了这一些科普类的课程之外,还有思想品德思想教育这样的课程。
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观念,需要从孩提时代开始。
吴斌已经察觉到日本人的观念,老一辈的人怕是很难完全改过来了,那么自己只能够从小一辈开始。
这些没有读书的孩子在自己的影响下,等到他们长大了,自然会和老一辈产生差别。
不要用日本的观念去教育他们,而是用中国的。而得知了吴斌在日本所做的事情,李锐这位文化和教育部部长也是非常支持他。
不仅派人专门将那些教材翻译成日文送到日本供吴斌以及他的同伴们在日本教育那些孩子们使用。
同时还将大量的科普和教育影片一并发了过来。
需要教育的不仅是中国老百姓,日本的老百姓,尤其这些底层老百姓,更需要教育。赤军成功后也并不是天下大吉。
日本底层的社会逻辑观不改正,那么早晚有一天他们依旧是要走上军国主义复辟,最后对周围国家产生伤害的老路。
而伴随着李锐送来的这些东西。七豆鱼村慢慢的成为了周边渔村繁华的区域。
就像是在今天七豆渔村的码头上停泊着许多外村的船只,他们密密匝匝的挤在一起。就好像是一堆沙丁鱼一样。
大量外村的渔民摇着小船来到这里。他们带上了自己的小板凳或者是蒲团。趁着天还没黑的时候,在渔村的一个晒咸鱼的大空场地。上早早的找好位置。
而黑黝黝的吴斌正从自己诊所兼居所的二层小木屋的最内侧翻出了被自己用层层包裹紧紧包扎的放映器材。
“海边的海风也太大了,太潮湿了。也不知道这机器还能再用多久。”吴斌摸了摸自己包装放映机的口袋,最外侧已经有点潮湿了,还好自己包的厚,解开多层包装,里面的放映机摸起来还是干爽的。
这让吴斌心里松了口气。
"吴老师!快点吧,大家都等着您呢!”17岁的小叶子是渔村的渔民,同时也是吴斌的学生。
她一脸兴奋的对着吴斌说道:“大家知道能看电影,都来了隔壁村的几个大哥正在打赌,看谁能够踩发电机踩的比较久呢!”
吴斌笑了: "好的,我马上来。
说着话他收拾一下东西,拿了两盘交卷出去。这是最近国内发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