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前所未有的

碧潼战俘营,或许这里不该叫做碧潼战俘营了,这里称呼为碧潼小镇更合适一点。

将近二十万的联合国军战俘(以美军为主)生活在这一片鸭绿江畔的地方已经被他们建设成为了一个小镇了。

这里最初是几万人,后面是十万人,再后来是二十万人。

最初的那些临时搭建的木头房子早就不够用了。

还好朝鲜方面提供了不少砂石水泥,中国还派出了一些有修房子手艺的工匠过来……

在这几年里这些战俘们干的最多的活之一就是修房子修路。

因为在整个朝鲜战争中,这边是最安全的地方。美军空军是真的不敢炸这个地方了。

毕竟第一次炸的时候,中国在全球掀起的舆论攻势让美国国内民众都差点炸了。

没有人想要背这个责任,因为中国人真的太会搞舆论了。

那个李锐真的是该死啊!

美国很多政客和军人都恨不得扒他皮吃他肉了。

在这种情况下,碧潼这边得到了一个安全发展的时间。

可以说是战争促进了这个原本地处边陲(对于朝鲜而言)的小地方的发展。

再加上大量的青壮劳力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是美国支付了他们的伙食费,这让碧潼现在已经成了颇具规模的乡镇了(大镇或小县)。

这里有好多家工厂、作坊。甚至还有一片被开出来的集体农庄。农庄里除了农田之外,还有一个小型的养鸡场和养猪场。

另外还有十几个天然水塘利用起来的养鱼塘。

可以说碧潼镇从无到有被建设了起来。

而且在这里超过了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所有战俘营了。

这里没有围墙铁丝网,也没有凶神恶煞的教官到处找犯人的错误然后来虐杀。

这里更多的是管教。而当把老一批的战俘教育好之后,他们就是一个个合格的管教。

他们以身作则带着新来的战俘。

这也是为什么釜山港一战俘虏了十万战俘,碧潼却没有爆的原因。老战俘带着新战俘,向他们耳提面命的教导着在这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所有人都要按照喇叭里喊的时间出操锻炼,然后吃早饭上工。每个人都会被安排工作,如果自己有特长的可以向上申请,申请一个自己擅长的工作。

或者说你想要在这里学一门手艺也可以。

就像是有的美国战俘和英国战俘申请去厨房帮忙,跟着土耳其和法国战俘们学习做菜。

他们学习之后的手艺差强人意,足以令他们回到美国或英国后靠做饭当厨师过日子了。

或者是和泥瓦匠学习盖房子的,或者是和木工学习做木匠活的。这些手艺其实挺有用的,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技随身。

干完活之后中午再去各个工地(工厂)吃饭。当然这些干活都不是白干的。

都给他们计算成工分。

他们生产的东西一大半被用来支援志愿军作战。

另一半被用来支持朝鲜的恢复建设。(注:不是生产武器,战争中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武器,麻袋、布匹、鞋子、衣服、水壶、玻璃等等都可以是军事物资。当然这些也是重要的民用物资)最开始在搞工分制度的时候,战俘手上的工分还只能和管教进行交换物资。

但是随着战俘人员越来越多,碧潼战俘营搞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那群管教们进行商量,觉得可以搞一个工分商店。

并且让碧潼的运作向着一种更加规模化的方式发展。

这一想法获得了中央大多数人的支持,尤其是主席更是鼓掌欢迎。 “我们的同志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就让他们搞起来吧。让碧潼成为我们的实践场,看看我们走的路在这样小规模的社会里能不能搞起来!”

获得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支持,碧潼战俘营的改革大刀阔斧了起来。

工分商店被兴建了起来。

工分商店引入了美国于1950年开始的信用卡制度。

这种信用卡当然不是后世那种带芯片的信用卡。

而是一种核销制度。工分卡制让战俘们的劳动热情更高了。

因为工分商店内售卖的货物更多了。包括中苏合营的喜悦罐头,中国的悠悠糖果还有山海关汽水,还有长春生产的各种土豆淀粉膨化食品。

甚至在工分商店里还放着几个高高在上的随身听和音乐磁带!

在这里的战俘过着一种拥有适度自由,但又受到一定管辖的集体生活。

这种模式该怎么说呢?它有些像大学校园,但是又和校园不同。它没有那么多的自由,它的规矩也许更多。

但是却有一种异常的安逸。每周六天工作,晚上有时会组织学习。如果不组织学习的话,那么战俘营里的俱乐部是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