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化肥与杜邦(第2/2页)

杜聿明说的没错,新中国就是要搞大化肥设备。

美军战俘两亿多美元的生活费早就有了规划。

就是从苏联买化肥设备和化肥设备生产线。

两亿两千万美元基本要花个干净的。有了李锐带来的后世资料,主席他们可是太知道化肥的重要性了。

想要新中国不饿死人,除了良种、杂交水稻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化肥。

所以化肥众厂的生产建设在新中国民生问题中是天子第一号的。

历史上中,156(项目)援助三家化肥厂后,中苏就进入到了交恶阶段。 国产化肥产量迟迟不上去。

因为生产化肥的高压容器罐全中国也没几家工厂能做。

能做的工厂还不能保证数量。因为缺少设备,只能上大工匠去做。当真是设备不行上人力。

一些天赋出众的老师傅硬生生的顶着压力去做。

不管是高压容器的焊接、塑形,这其中都是各种八级工在展现自己的技能。

老师傅很厉害,但是靠人力一年才能生产多少啊。

又不是什么人随便练练都能成为这样的老师傅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在缺乏生产相关设备的生产线、以及无法购买国外现成的化肥设备的情况下,中国从五八年之后一直到七二年……

化肥生产新增数量永远赶不上新增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中国人陷入长期的饥饿之中。

而在历史上一九七一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邦交开始往正常化发展,部分民用设备限制开放。

中国抓紧时间在一九七二年引进了一大批化肥生产设备。

好巧不巧,这些化肥生产设备从下单到运输,再到中国建成工厂投产,恰好在一九七六年之后。

历史上毛主席去世后,这些化肥厂的化肥开始撒满全国农田,新中国困扰多年的饥饿问题缓解大半。

之后便是小岗村农民发现化肥有了,单干好像更划算,于是搞了小岗村分产到户。

再来就是小岗村包产到户后公粮上缴五十万斤的“神话”。其实翻一翻当年的资料,那些没有包产到户,还在搞大队制度的农村,在拥有了足够的化肥后,上缴的公粮数量也不比小岗村少,有的甚至还要高。

本时空中,中央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现在手上有资源的情况下,那自然是要把大化肥工厂拉起来。

两亿两千万美元,新中国是一口价都不会少的。

因为我们和东德、苏联都在谈引进设备了。

同时在上次中国文化周上和南斯拉夫相关人员搭上线后。

中方委托南斯拉夫当一把二道贩子,把欧洲的化肥生产设备清单搞份出来。

中国拿货真价实的美元付钱。两亿多美元的大单子啊,谁不想要赚呢?

至于中国有没有钱?从前大家还担心中国支付不起,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的全面胜利,没有人再有这个疑惑了。

可以说一场这样的胜利,带来的不仅仅有胜利本身。还有一些更为深刻的东西。

就像是杜邦化学代表戴森?布朗,他的爷爷曾经在清朝末期在中国上海为杜邦开设化工店。

但是自从他爷爷回去美国之后,家族内已经有两代人没有踏足中国了。

已经四十岁的戴森觉得自己原本也不可能踏入中国。

但是现在……通过南斯拉夫的渠道,戴森第一次踏入中国。当他乘坐的飞机在南苑机场降落,他看着并不繁华的机场,也不繁华的北京城市。

他忍不住感慨:“美国军队就是输在这样一个国家手上的?真不可思议。”

不过美国输不输无所谓,虽然是美国国籍,但是布朗一家都自居英国人,他们在英国还有庄园呢。

在美国只是工作,在英国才是生活。这次戴森来中国只有一个目的,国际市场都知道了,一个神秘的买家正在全世界采购大化肥设备。

这个买家的胃口很大很大,百万吨级化肥设备,以及相关配套设备生产线。

价值两亿多美元的天价合同。杜邦志在必得。这世上还有谁比杜邦更适合赚这个钱呢?

谁都不能阻止我杜邦发财,包括美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