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属凤凰的

第一劳动职业技术学校的开放日还算是热闹的,足足有三百多名学生来参观。

这个中专办了一年多,在北方也算是有些名气了。再加上很多学生家庭迫于生活成本,只能是选择中专。

因为高中要花钱,而且高中考大学也一定能考上。投入的成本太高了,很多家庭会算这笔帐的。

目前来看中专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教育投资。

中专学历等同于高中,还比普通高中多掌握一技之长。而且读书的时候还有补贴,吃住都在学校里不用另外花钱,可以节约很多。

大多数人都是现实的,在现实面前,钱是最迫切最有用的东西。中专更像是一个折中的妥协。

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被大多数老师视为正途的当然还是上高中考大学。

而中专这种折中的妥协,对少部分人感觉来说还是不甘心。

这些学生里有那种自觉的自己可以考上高中,然后考一个好大学……但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只能被迫选择中专的那种学生。

这种学生多少是有些不甘心的。黄江也清楚这种情况,因为中专这开办了一年多,学校里就有几个这样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受委屈了之类的。

学校自然也是努力纠正他们这样错误的想法。

因为李锐部长不止一次来学校里和学校里的老师教授们开会。

李部长是打算在最近几年条件成熟后,把中专教育的路线延生出去,包括大专、专硕。

对于李锐的这一规划,学校里的老师和教授们自然是举双手欢迎。

大专走和大学不一样的两条路线。大学以科研为大方向,大专走实际生产为大方向。

两者可以为互补关系。学术研究要,实际生产也要,这是教育行业的两条腿,废了任何一条都不合适。

对于李锐的这个提议,主席也是很支持的。

毕竟主席一直是支持高级知识分子要多出去走走,把学问和实际生产相结合,不要每天都在书斋里做学问。

而对于那些自觉地自己上中专受了委屈的学生学校里的老师也有办法治。

给他们来一些难题,一些小小的属于中专的震撼,就让他们清楚自己是几斤几两了。

实际上初高中时期,是人这一辈子最容易自视甚高的时期。

古人有言:人不轻狂枉少年。

很多这个时期的孩子都会有一种难以言语的使命感在他们身上。

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总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天命主角。

但是又看不起这,又看不起那的。在后世,这种现象被称呼为【中二病】。

一般 等长大几岁就会自然自愈,或者提前接受社会的毒打也可以加快治疗。

黄江看着这一群来参观的学生,也不知道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中二病】患者。

但是这不妨碍他准备带这群孩子们进行小小的教育震撼。

曹文清很兴奋的看着劳动职业技术学校。因为这所学校比她想象的要大太多了。

不仅是她,其他来参观的同学也是被学校的面积给震撼到了。

因为这所中专的大小远超一般的高中,已经快赶上一个普通的大学了。

因为作为国内兴建的第一个综合性专科学校……

第一劳动职业技术学校在一开始规划建设的时候就考虑过以后扩充的问题。

毕竟中专后面的大专、专硕也需要考虑。

以现在中专的场地,以后完全可以稍微扩充一部分,让中专和大专共用部分实训场地。

这也避免二次投资造成的浪费。而且这也是个样板和试点,以后把类似的中专和大专开到中国其他地方去的时候,也可以参考这里的经验。

这里的教学楼因为都是新建的,所以看起来比北京市内很多的老高中要好上许多。

曹文清忍不住赞道:“这个学校好棒啊。比我想象的还好,看着比大学还气派。” “哪有大学气派了,清华、北大比这气派多了。”

一个阴郁的声音传来,一个板着面孔,一看就让人喜欢不起来的死小孩在旁边说道。

和曹文清走在一起的张福皱眉:“清华和北大我也去过。就是自然环境比这里好点,但是教学楼之类的也很老了,看起来没有这里的好啊。这里都是最新的。”

那个板着面孔的死小孩又在碎碎念着什么,但是曹文清和张福不打算理他了。

曹文清因为刚刚那颇有自信的报道,和她那种落落大方的仪态,早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不管是带队的老师,还是周围的同学都有人在注意她。

黄江忍不住对另一个带队老师说道:“这个女孩很大方,不像其他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有些内向,在外人面前放不开自己。我一看就挺喜欢这孩子的,等会儿带他们去实训场所,试一试这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