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骑摩托要记得戴头盔(第5/6页)
“不抽签怎么办呢?地下城一共只能容纳三十五亿人口。如果所有人都涌入进去,地下城超负荷运转,那就撑不到新家园了。”有人赞成抽签:“只要保证抽签的公平性,那么抽签就是就最好的选择了。”
还有人说道:“说是三十五亿人,说是抽签进入地下城。其实我觉得吧,抽签的概率其实不是二分之一,可能更高一点呢。”
众人看向他。
“这样啊,你们看行星发动机让地球停转后地球会出现多少灾难啊。我们都知道的,地球一旦不自传,光是引发的连锁反应都可能让全球一半以上的人死亡。不管是潮汐停止还是自传停止,都是很大的事情呢。”
“再加上提前几十年知道地球将要面临巨大的危机。可能还会?
有很多人选择不结婚不生子。这样一来,到真的要进入地下城的人数怕是根本没有七十亿。也许就四十亿也说不一定呢。”
这些人非常认真的讨论着电影里的各种可能性。
主席和总理就在一旁听着,也不发声,但是脸上偶尔露出笑意偶尔思考。
《流浪地球》的时长实在是太长了,就算是第一部也有将近两个小时。让人电影直看两个小时也大累了。
电影的中场休息是个好东西,李锐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看电影都会有中场休息的。让大家伙去厕所方便,还可以让大家去门口抽个烟喝口水。
后来电影院为了盈利和加快放映速度,所以取消了中场休息这种东西。
李锐觉得还是要把这种东西加回来比较好。现在国内的影院都是有中场休息的。毕竟中场休息对电影观众是很友好的。
中场休息结束,大家伙回来继续看下半场电影。
大家心里有很多纠结的东西,比如说苏拉维西的转向发动机能不能顺利启动。地球能不能逃出木星的洛希极限等等。
主席也忍不住对李锐和总理说道:“最近让李锐帮我找了很多科幻电影,但是看来看去还是这部电影最对我的胃口啊。”
总理点点头:“这部电影也很对我的胃口啊。”
尤其是当电影进行到最后世界各国队员原本放弃苏拉维西转向发动机,地球已经被木星捕获,地球大气开始被木星吸走的时候。
基地里看电影的各位都是大气不敢喘,生怕自己多吸一口就会让地球少多少气一样。气氛过于紧张了,李锐甚至都想说一声:提醒各位一下,大家可以呼吸。
但是他又怕自己说了之后破坏现场气氛。
但是当刘启说道点燃木星计划的时候,不少人松了一口气。可是也有技术员和科学家小声的说道:“这一段有点儿戏了,那么多科学家难道没有想到这一点吗?”
这样的质疑声是有的,但是电影还在继续。
当电影里,世界各国的救援队操着不同国家的语言最后选择回转去帮助苏拉维西转向发动机的时候。现场很多人都微微红了眼眶。
因为当地球出现灾难,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救援队一个英雄就能拯救这个世界。救援队里有日本、有英国、有巴西等等。
而点燃发动机的也不仅仅是主角所在的苏拉维西三号转向发动机。在三号转向发动机被点燃前,有一个发动机比它更早点燃。
所以刚刚有技术员和科学家所质疑的,主角都能想到的办法,难道其他科学家和技术员想不到吗?
电影用镜头告诉大家,他们想到了。他们完成的比主角团队更快。有的发动机没点燃,也许是他们面临着比主角团队更困难的情况,让他们无法点燃。而不是因为他们没有主角聪明。
看到这里,主席和总理都忍不住点头。
而当春节十二响也无法点燃木星,最终由吴京所扮演的宇航员要去撞击火焰前,空间站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桥段。
为了取得空间站的主导权,且怀疑空间站人工智能moss叛逃,吴京和俄罗斯宇航员老马毅然决然的以太空行走的方式走出空间站。
而和他们做出同样选择的宇航员不止一个。空间站内不止一个气密门被打开。可以说在这部电影里充满了一种民众选择的力量。
空间站里,刘培强不做那些事情,也会有其他人做。也许是美国的乔治,也许是英国的威廉,或者是巴西的塞班,亦或者是其他什么人。
在地面上也是如此,没有刘启和他cn171小队,也会有其他人替代他们完成这一件事。
因为在电影里已经表现出了那种大众的力量。是推着火石前进,为了保证火石不熄灭,而把自己电源供给火石而自己被冻成冰雕的救援队员。
是以百分之三百的力量前去增援的勇士们。
没有人是英雄,亦或者说人人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