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恨屋及乌

《铁面无私》已经在东柏林的所有影院一起开票了,上映时间就在今天晚上七点。

还真别说,东柏林其他的宣传也许不太好用,但是骑着闪电摩托的上海新警察追捕骑着哈雷的上海黑恶势力的这个巨幅海报还真的是宣传力非常强。

为什么?因为马龙·白兰度的《飞车党》上映了,这样一部描写飞车党哈雷帮的年轻人的电影,可是非常受哈雷车主欢迎的。

不光是西柏林的哈雷车手会过来看,其他国家的哈雷车主也会过来。毕竟西欧整个面积也不算很大。从都灵到柏林也就几百公里,骑摩托车两天也就到了。

这个时代已经有不少人开始选择用摩托在欧洲大陆上旅行了。这群人刚好一边摩旅,一边来柏林看电影来着。

而哈雷这种摩托车实在是不好评价,它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才扩充了它的商业版图。而在战后很多老兵选择骑哈雷。但是美国大兵,大家都了解的。

退役后没钱不说,很多人精神还有问题,最后落魄街头或者是堕落成黑帮的不在少数。

而哈雷自己搞摩托车文化,为了迎合着一批人,或者说在五十年代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认为坏小子是一种潮流文化。

所以哈雷自己也把自己的形象往上面靠。一直到历史上的后世,很多人一旦想起美国的哈雷帮,先想起的绝对不是什么哈雷改装文化,什么哈雷百年底蕴。而是先想到美国的飞车党和摩托车黑帮。

哈雷自己也推动这样的坏小子文化的发展,迎合一部分人对叛逆的渴望。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坏小子和叛逆文化的,而且讨厌的人更多。

要不然在历史上的后世,也不会出现本田摩托杀进欧洲和美国市场,对着美国本土的哈雷、印第安等摩托车品牌咔咔爆杀。生生把欧美摩托车品牌杀的嗷嗷乱叫,本田登顶全球第一大摩托车企业。

一个东西有人喜欢就一定会有人讨厌。就像是那些喜欢哈雷车的人成群结队的跑来柏林。整个柏林都充斥着轰隆隆的声音。

很多不骑摩托的市民是对这个声音深恶痛绝的。这年头没什么环保法规,哈雷为了节省成本,别说三元催化器了,它甚至连消音鼓都不安装。有的排气连消音塞都没有。

就是根大铁管直接连到发动机,发动机产生的燃烧尾气直接从排气管里出来。尾气味道浓重不说,因为没有消音,所以排气声和打雷一样,这还真的符合它叫哈雷这个名字。

所以当成群结队的哈雷车主跑来柏林看《飞车党》,一起来支持他们坏小子的偶像马龙·白兰度时,很多其他人对他们时没什么好感的。

尤其是有的哈雷车主还喝完酒开车,这两天在柏林市内出现多起喝醉酒打架,醉驾骑车造成的交通事故了。毕竟五十年代交规也不完善,对喝酒骑车也没有特别明确的处罚规定。

这也导致普通的,对叛逆和坏小子文化毫无兴趣的市民越发厌恶哈雷群体。

相对来说,闪电在一开始就是走哈雷相反的路子。在城里交付闪电后,中国商城旁边酒开了闪电的4S店。搞的所有车主活动和车主骑行,都是以优雅绅士为基调。

而闪电也确实做得到这点。因为李锐坚持在生产闪电时,一定要把消音鼓和消音塞做进去。三元催化做不到完美,但是也要稍微减少排气。哪怕是会上升成本也要做。

而这样制作的好处也很明显,闪电250虽然也排放尾气,

至少没有哈雷那么臭。因为加了消音鼓和消音塞,整个车的排气是低沉有力但并不会很炸。整个车的运转也更加平顺了,不会和哈雷一样那么抖。

再加上闪电车主一直在寻求一种优雅绅士的骑行和生活方式,闪电一直致力于把品牌打造成身边的好邻居形象。

所以相对于哈雷来说,闪电车主在柏林的评价好多了。

甚至于看到这个巨幅海报后,很多人都觉得:干得漂亮!就该把那些哈雷车主抓起来!

抱着这样的想法,很多柏林市民其实压根就不管《铁面无私》演的是什么,只要是能抓哈雷车主的,他们就要去看看。

所谓爱屋及乌,恨屋及乌,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很多人都来买票看,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奔着看电影过来的。因为去年,赡养人类还是很让人印象深刻的。

不过总体来说,因为播放的不是《赡养人类》,所以吸引力还是差点。毕竟马龙·白兰度更出名。好莱坞好像也更值得信赖。

在当天晚上,东柏林最大的电影院边上。几百名闪电车主来了,和哈雷那种轰隆隆的摩托车来说,他们要安静的多。声音并不会比现在的汽车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