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各地反应

当《歌唱祖国》的曲子从收音机里响彻时,大家伙都在侧耳倾听。而当它唱到第二段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附着调子一起轻轻的哼唱了。

这首由王莘创作的曲子,它的调子并不难,或者说这首曲子非常容易上口。

王莘在1950年的秋天从天津来北京采买乐器的时候,特意去参观天安门。那是一个下午,晚霞的余晖让大地披盖上了一层丰饶的金色。

微风下,天安门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金水河畔的钓鱼老哥们三三俩俩的收着杆子,有人有收获,有人一无所得。落日下他们嬉笑怒骂结伴而归。

长安街上,骑着自行车下班的工人们熙熙攘攘。他们披着霞光,如审身披金芒。

前门大街一路延伸过来的小商小贩们收着摊子,他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街边的小饭店内传来阵阵香味。街边的孩童穿着干净的衣服拉着大人的手,指着街边的点心店,撒娇恳求着。

几对青年男女下班后结伴而行。女生坐在男孩的车后座上,微风吹动尹的发梢,微微扬起她的麻花辫。男生脸上带着一种欢喜自行车,神情却如这个世界的王。

笔耋的老人携手同行,一队放学的孩子从他们身边嬉闹而过

晚霞下,所有的一切都被晕染了一层金光。

站在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王莘在那一刻忽然哽咽,他不知

道自己为什么突然就哭了。

但是当他从北京返回天津时,脑海中便有一股旋律一首歌词在他脑海中不断的盘旋。

他坐在火车的卡座上,疯狂的在身上寻找着。

“笔。笔。”

“你有笔吗?”

“同志借我一支笔吧!你还有纸吗?!”

用借来的纸和笔,王莘有如疯癫,一边哼唱,一边用纸币记录下自己脑海中那不断翻涌的念头。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越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他呢喃着,呢喃着……

声音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响,合唱之声越来越广。

歌声飞跃华夏大地,电波信号跨越海峡,跨越山丘。唱响在华夏每一片土地。

在北京、在香港、在台湾、在上海、在新疆、在内蒙……

当电波传到东北,飞过山川,飞入朝鲜半岛,远在异国他乡作战的战士们也亲切的听到了来自家乡的声音。

北京和南京电子管厂持续不断的生产便宜的电子管,让前线的无线电设备也变得普及了起来。

当歌曲唱到【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时。

连里的炊事班长也把特需会餐的红烧肘子端上来了。考虑到作战需求和前线部队的情况,特需会餐的罐头味道都做的比平常的咸很多味道重很多。

而炊事班长们会把这些罐头放到锅里再加水稀释,再把其他土豆、白菜等食物一起丢进去炖煮。这样吃着更好吃。

当热腾腾的土豆炖肘子端上来的时候,战士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伸筷子了。同样的宴会在新中国各地都在上演着。

在台湾的眷村里,渡海而来的国民党士兵们(退伍),结束了一年的辛劳。1952年不是一个好过的日子,总裁来了台湾之后终于搞了土改运动。

把台湾的不少土地分给了跟着他来台湾的国民党士兵。这看似是一种奖励,但内里有更深刻的政治目的。桃园眷村,分来这里的三千多名国民党士兵开垦土地,种田种菜。同时一年里,他们和台湾高山族与台湾本地居民干架二十一场。死伤二十人,打死对方五十多人。

新年,终于不用干架了。

眷村村头的山东馒头店内,一群山东籍士兵(退伍)正聚集在一起,他们吃着自己包的山东水饺。不少人身上还带着伤。

“娘的,这原住民还真凶。上次几个野人(对高山原住民的蔑称)还带着弓箭射死了二班的张驰。”

“是啊,这蒋总统分给咱们的地虽然还算肥,可是又要本地人抢水又要和高山野人抢林子。日子比在大陆还苦呢。”

“话不能这么说,在大陆大家伙都没地。这至少有地不是?”

众人说着话,而馒头店的店主则一直在调着他的收音机天线。一直调到沙沙出声后,大家突然安静。

当歌唱祖国最后的唱段在台湾桃园的这间馒头店里唱响时,群国民党老兵们默默低头不语。

有人叹息一声:“啥时候可以回老家啊。”

“我咋感觉现在大陆内地比咱们好呢。台湾报纸天天说大陆在共产党的统治下水深火热。老百姓都被抓去服苦役了。好多人都饿死了。但是咱们经常听电台,咋就感觉不像呢?”

几个男人聊着天说着话。话题已经忍不住转到大陆去了。

因为平潭的电台已经开始对台湾大部分地区广播了一年了。很多人都受到了影响,尤其是这些眷村老兵们。电台里那些大陆的新鲜事,让这些老兵们开始怀念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