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第2/3页)

“马老板还是有些顽固不化啊。”梅兰芳如此评价道:“他不知道时代已经在变了。”

是啊,时代在变了。自从去年听了春节晚会的电台播放之后,梅兰芳就对那种把流行乐和京剧唱腔结合的歌曲印象深刻。

他就立刻开始留意这种歌曲老百姓是不是喜欢。而在一个月后,中国之声广播电台根据观众来信,公布了春节晚会上观众最喜欢的节目。

其中带有戏腔唱词的《定军山》夺下了歌曲类节目中最受观众喜爱第一名的成绩。

从那之后,梅兰芳就惦记上了这件事。

实际上这个年代的戏剧工作者中有很多人是不排斥融入更多更新的技术。甚至有部分戏剧演员尝试融入新时代的声光电技术,来创作新编京剧。

几十年后一帮人,非xxx派不听,非xxx味就是不正宗。学谁就要像谁,你们一个字都不能改,一个唱腔都不能改!

这帮人打着尊重传统,遵循传承的旗号,活生生的把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往死里逼。

等到后来有一些人要搞创新的人跳出来想要挽救颓势,搞新编《三堂会审伽利略》《新编赤壁》《新编评书霍格沃茨》等等。好不容易有点水花有点起色,又有一帮人跳出来说(你们这是不尊重传统艺术!)

当真是有那么一批人,生怕传统艺术死的不够透,非要盖上棺材盖后埋上土还怕不够,还要跳上去踩几脚。

人家唱了几百年的歌剧都知道与时俱进。加入新的舞台技术,加入新的唱法甚至是嘻哈说唱的唱法来吸引年轻观众。

李锐是觉得如果中国的这些传统艺术真的死光了,那以后中国在文化话语权上的地位就要矮上一大截。

所以当他得知梅兰芳主动寻找《定军山》的创作者,想要创作一些类似的歌曲时。李锐直接派人找到梅兰芳。

也不客套,直接对梅兰芳说:“梅兰芳同志,京剧也好,其他传统艺术也罢,都需要开始改革创新了。如果这个时候晚了一步,以后就每一步都晚了。国外的舞台剧表现力已经远超我们传统的京剧了。”

“京剧要保留传统的同时,更需要大胆创新。不光是表演老年间的帝王将相,也可以演绎一些我们现代的故事嘛。”李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其实京剧也不是不能现代化,实际上这个年代京剧是有创新能力的。不然也不会有后续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脍炙人口的好戏。

只是京剧(以及许多传统艺术)的现代化之路被人为掐断了。

在和梅兰芳谈了许久之后,李锐也不客气。让人给了梅兰芳一些剧本作为参考。对梅兰芳非常感兴趣的京剧加流行歌的组合,李锐也不吝啬。直接表示手上刚好有一些歌,可以让梅兰芳来试一试。

在这里,李锐继续非常无耻的当了一把文抄公。把历史上后世李玉刚的很多歌直接拿来用了。

梅兰芳试了试后开唱,还真别说。后世李玉刚学唱腔就是梅兰芳,梅兰芳一开腔唱这些歌,比之原唱也丝毫不遑多让。而且梅兰芳现在的嗓音更加圆融,唱出来的歌曲有一种不一样的味道。

也因为梅兰芳的年纪和他经历过的人生风浪,让他歌曲里更有一种岁月沉淀的醇厚感。这倒不是说谁高谁低,而是两者表现出来的歌曲感情是不一样的。

而现在,在柏林的梅兰芳和他带来的戏剧团成员们需要做一件事,一个帮着把中国新年节日热度推向高峰,并且彻底压住西柏林购物节的事情。

……

一月十八日。东柏林,农夫集市。

今日小雪,但是农夫集市依旧有很多人在这进行购物。这里有卖农家自制的香肠,也有工厂生产的奶酪,还有各种蔬菜与小吃以及各种日用杂货。

这便是中国农贸市场的德国版。农贸市场总是不会缺少人的,它永远是一个城市里最热闹的地方。尤其是这个农夫集市是全东柏林最大的一个。

自从上次中国的《揭秘》报道了资本家搞的食品问题后,很多西柏林的市民也跑来东柏林买菜了。

这个农夫集市每日怕是有好几万的人流量,甚至有的时候(节日采购前)能达到十万的日流量。

而今天很多市民都发现了集市里有个很奇怪的事情。那就是在集市前的一个小广场的中央有一个孤零零的麦克风竖在那儿。

很多市民经过的时候都忍不住看一眼。因为太奇怪了,不知道这东西放在这是干嘛的。难道有人在这唱歌?

有一些大胆的年轻人上前对着麦克风喊了两声,结果真的把集市上布置的喇叭弄响了。

这些年轻人先是吓了一跳,然后又有一种恶作剧成功的开心感,一群人在那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