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糖业的迅猛发展(第2/3页)

总理和主席听说了王鸣岐教授的事情后,两人还亲自来探望他了,并且嘱咐他好好休息。

王鸣岐教授则说道:“现在全球糖产量三千五百万吨。我们早一步布局全球糖产业,我们中国就在世界上有更多的话语权。我们的人民也能更早一天吃上糖啊!”

“主席、总理。我们中国人苦太多年了,该吃点甜的了!”

“早一日让我们中国的糖产业傲视全球,早一日让我们国家几亿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能尝到甜蜜蜜的滋味,我短寿十年也值啊!”

主席双手紧紧握着王鸣岐教授的手,重重的点头:“王鸣岐同志,会的,会的!”

王鸣岐教授用透支了自己生命健康的方式,换来了中国更早一步糖业独立,做大做强的机会。

而对于糖产量第三个限制则是关于淀粉问题。

生物制糖法用的是淀粉制糖,目前中国粮食产能喂饱全中国人都也只是将将够罢了。别看彭家村去年一年生产的粮食还能有余粮。但是很多农村交了粮税之后,剩下的粮食还是有所欠缺的,青黄不接的时候还需要去挖去野菜。

即便是国家在建设化肥厂,即便是网咖弄了新的粮种。但是建设化肥厂到投产,再到化肥铺开,这都需要时间。新粮种的推广也需要时间,并不是上面一个命令,全中国就立刻奔小康了。

所以中国不能投入太多淀粉去生产糖,毕竟人民吃饱饭是第一要务。只是在传统的甘蔗种植区开始种植甘蔗,在适宜种植甜菜的地区开始开荒种植甜菜。

而在和中国糖业交易中获利最大的国家是谁?是苏联!

别看苏联现在的产糖量比中国高,苏联的糖甜归甜,但是问题蛮大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苏联的糖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糖厂生产出来的糖有异味。那些白砂糖还好说,涉及到饮料和糖果的糖类问题很大。

在历史上中1959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美苏百货展览上除了发生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赫鲁晓夫引进百事可乐。

最开始百事可乐的糖浆是在苏联生产的。但是苏联生产的糖浆有股子异味,大家都说是鞋油味,老百姓根本不喜欢。专家团队研究了几次,也没发现问题在哪儿。

后来只能是进口美国的糖浆。再到后期,苏联自己的糖浆生产技术力上升,才解决糖浆里有异味的问题。

中国东北生产的糖浆是作为深加工的原材料出口到苏联的。苏联几大糖果厂用这种糖浆生产的糖果一上市就受到了巨大的欢迎。

因为糖和糖是不一样的,甘蔗提炼的白砂糖与淀粉糖化后生产的果葡糖浆虽然都是糖。但是甚至理论上来说果葡糖浆在糖度上不如白砂糖。但是在给人的甜度口味上,果葡糖浆却比白砂糖更好。

因为果葡糖浆后味悠长,给人带来的味觉也更醇厚。后世甜食为了增加甜品的口感,不会单纯加白砂糖,而是会调果葡糖浆、玉米糖浆进去,增加甜味的变化。

苏联糖厂也发现了这一点,中国生产的糖浆立刻成为了苏联糖类制品中的高端货。各大糖果厂都想要配额。

苏联人的糖罐里已经无法缺少这种甜味了。

赫鲁晓夫作为中苏贸易的主要负责人,更是把西伯利亚班线运力拉满。每一车开往中国的列车都载满了土豆。

但是赫鲁晓夫发现这种方式不行,土豆体积太大了。于是向斯大林申请,把西伯利亚淀粉厂的产能全部转向中国,并且兴建更大的淀粉厂来处理西伯利亚每年生产的几千万吨土豆。

直接运淀粉去中国,再从中国运糖回来!

在多方的作用下,哈尔滨第一食品厂已经拆分了。原来的厂长张冠林被任命为东北第一糖业厂厂长。

并且将东北多家糖果厂资源合并,同归通管。在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利用空余厂房建设新的糖业车间。

原本应该在1952年底才完成的年产六十万吨糖浆的指标,已经在1951年底提前完成。

并且因为王鸣岐教授已经能培养霉菌,不需要在依靠后世资金。糖浆的生产就不在仅限于东北了。

在南方和中原地区也开始派驻人手生产建设糖厂。

1951年底,新中国中央报告,中国糖业从1949年全国年产糖20万吨实现了几何级增长,达到了惊人的八十万吨糖年产量。

而这个产量是历史上中,中国在1959年才能达成的产量。如今提前了整整八年。

坐火箭的蹿升速度也不过如此。而且根据专家组的计算,只要接下来的化肥产业和育种产业按照计划顺利进行。那么接下来十年都将是中国糖产业的飞升时间。

二战结束,全球对糖的需求无比渴望。中国人也无比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