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王母娘娘一般的日子(第2/3页)

当时彭学武在一旁搭茬:“是啊,是啊。运气好,这也是咱国家一点点强了嘛。都说了嘛,有国才有家嘛。技术员,您肩膀没事吧。”

农技员抬了抬之前因为彭学武半绑半请而扭到的肩膀,他没好气的说:“痛!”

彭学武一拍大腿:“鸡蛋,扭伤了鸡蛋最管用。那个谁,老四家媳妇去我家拿仨鸡蛋。在去火根那儿弄些他自个儿酿的地瓜烧。我给技术员赔罪。”

反正1951年对彭学武来说就是风风雨雨的过了一年,各种罪没少受,各种埋怨没少挨。但是最后的成果是喜人的。

小麦亩产达到三百斤,这不仅仅是有农业技术的指导。更是因为集体饲养安格拉长毛兔,剪毛卖钱后经过集体同意,把一部分卖毛的钱拿去多买了一些化肥,这才有了这样的好成果。

在交完农业税后,每家每户的余粮都比去年增长了不少。如果按照平均值来算的话,平均每家每户的粮食收成都增加了30%。

这对彭家村的农民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一般的增长。要是在民国多收个三五斗是个坏事。但是在新中国,多收个三五斗,那农民是能放进自家粮仓的。

而且更加可喜的是今年不光粮食多收了,后山的水坝也修好了,村里的路平整的差不多了。明年的日子能过的更好了。

粮食多了,一些家里人口少的农民就想着能不能卖掉点粮食换成钱。因为农村没多少现金收入。

现在眼瞅着要过年了,卖些粮食换成钱,在把最后一茬兔毛卖了。今年彭家村可以过一个肥年了。

往日里村民要卖粮食也都是个麻烦。因为各家各户单独卖,当真是量小又费事。现在好了,套上马车,村支书彭学武带上种粮好手李贵和从前村里的破落户葛蛋一起出门,三个人就能把全村的粮食都帮着卖了。最后彭学武在把钱分给大家就好了。

“驾——”

拿着马鞭赶着马车的葛蛋有些兴些奋。因为上次去县城对他来说都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

作为村里的破落户,去年冬天都穷到偷吃老张家的四只兔子来度日。但是今年在村民互助小组里,他不光靠劳动还清了老张家的四只兔子钱,还给自己存下了好几百斤的粮食。

葛蛋光棍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这么多粮食,自己吃是肯定吃不完的。他也拿了八十斤粮食出来卖。准备换点钱在县城里买块好看的布。然后让镇上的裁缝给自己做件衣裳。

自己这衣裳补丁叠补丁的,都看不出穿的是补丁还是衣服了。

彭家村距离县城差不多十八公里,马车走走歇歇,差不多花了三个小时才走到。他们出发的时候天都没亮,走到县城的时候天色已经大亮了。

寿县县城也苏醒过来,充满了活力。

“阜阳大馍!好吃顶饱的阜阳大馍!”

“小刀面一小刀面一热腾腾的小刀面!”

“豆腐脑一新鲜的豆腐脑——”

此时不过早上七点来钟不到八点,县城街边的早点摊还未散去。虽然早点摊上卖的都是一些简单的面食,但是热腾腾的食物香味还是勾的人馋虫大动。

尤其是三人天光不亮就起来赶了三个小时的路,早上起床就囫囵吃了点东西,肚子里早就饿了。

“支书,那边有炸油条的!”葛蛋看着路边炸油条的摊子,他口水直流。因为炸货这种东西在村子里是很难吃到的。

一般人家谁舍得用一大锅油来炸东西吃啊。村子里也没早点摊子,更不会有人做炸油条了。

想吃炸油条这种东西,最近都要跑去镇上。镇上没有就要去乡里,乡里没有就只能去县里吃了。

彭学武没好气的拍了一把葛蛋的脑袋瓜子:“你怀里不是揣着一张饼吗?你就卖八十斤粮食,还没换成钱呢,你就惦记着花上了?”

“嘿嘿,嘿嘿。”葛蛋讨好的笑着:“那不是村里大伙说了嘛,咱们仨跑这一趟也是辛苦的。咱们又是要卖粮食,还要给乡亲们采购一些县里的年货。村里包咱们两顿饭嘛。嘿嘿。”

旁边的种田好手李贵瞧不起葛蛋这样,他说道:“咱们来时都说好了,这是辛苦费。算咱们每人五毛钱,你要是不吃,你就能拿着五毛钱带回去。你带了饼了,你吃口饼不就行了,还这馋呢?五毛钱带回去不好吗?”

这每人五毛钱的辛苦钱是由卖粮食的村民集体分摊的,每户人家算不到多少,想一想省去的麻烦,大家都觉得值。

就在李贵教育葛蛋要省钱呢,一个骑着自行车穿着蓝色工装的男人停在了油条摊子前。

“师傅,拿两根油条,在打一碗豆腐脑。”男人要了两根油条,又从旁边摊子买了一碗豆腐脑。在不少人艳羡的目光中坐在了矮脚板凳上吃起了他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