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连挤奶女工都知道了(第9/10页)

“不。”张重阳笑笑,“非常便宜,到处都有得买。跟两个馍馍一个钱。”

话是这么说,现在的白面馍馍也算好东西。而张重阳的语气非常轻松。

陈国威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你是吃馍馍吃得飞起哦,好多好家伙你都吃过。”陈国威语气中竟有一丝酸意。

张重阳皱起鼻子,乐坏了:“等你活到等着别个给你养老的时候,你也想吃莫子吃莫子,都有的吃,注意身体,别搞出病了,还给子女添负担,自己也要命。”

很多老年人身体都有基础病,老张重阳也不例外。他觉得磨人是一方面,自己也难受得紧。

那我老娘能想吃什么吃什么吗?陈国威想。

“平日里都有莫子吃咧?”

“早上有面吃呀。到门口去,好多铺子开着门,我好喜欢一家做的红烧牛肉面。”

在陈国威的想象里,就是从院子里出来,路上到处都支着卖早点的摊子。红烧牛肉面他不知道,但肯定有很大一块牛肉盖在上面,红油飘香。

实际上是张重阳住的小区门口的早餐店,确实连汤都是红色的,红油飘香,但并没有很大一块牛肉。

“到放假了,外孙就会回来看我,我就带小孙孙去恰好吃的,天天去下馆子!吃不完的就打包回来,莫子剁椒鱼头啊,小炒黄牛肉啊,泥鳅都有的。”

“一放假就能回去?离家很近吗?离家远的话好折腾哦。”

陈国威也想经常回家看老娘,但是回去一趟太麻烦了,只能定期寄信回去,十天八天才有消息。

“哎呀,广东坐火车一个晚上就到啦。开小汽车,不堵车的话一天或者一天半吧;坐高铁就快咯,三个小时就到了。哎呀——科技进步就是了不起,你看看,个把钟头就跨省咯。”

陈国威听说过火车,但没坐过;小汽车他知道,但是老百姓也可以自己开吗?

高铁他更不知道了,很高大的铁车吗?

那么快的只有飞机了,三个小时就能跨省,这个“高铁”是在高处飞的铁吧!

“不过一年就回来几次,我就想我的小孙孙多给我打电话听听声音,想死啦,又见不到人。那个莫子视频,人年纪大了,不会搞,大姑儿买的智能手机不晓得放哪去了。”

“等等等,能听声音,手机又是莫子?”

“就是一种机器,寸把长的小玩意拿在手里,”张重阳比划两根手指,“拨号码,一串数字,对方接了,就能说话了。什么时候想了,直接打过去就好啦。打不通没人接就多打几次——”

家书抵万金。

陈国威忽然就很向往那个生活了。

想家了,不需要翻山越岭坐牛车驴车,不需要十天半个月地才能回去一次;不回去也行,想老娘了,给老娘也弄个寸把大的小玩意,自己就能随时打过去,跟老娘说说话。如果有相好的,也不消叫她好等。

游子在外,最为牵挂的就是自己的根。来自摇篮之地的一举一动,都拨弄着人心。

比起远大的家国抱负,小小百姓更在乎的不过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自己的亲人。

张重阳示意陈国威把剩下的桔子罐头吃掉,然后拿着剩的玻璃罐在水里涮干净收起来。

在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以自己为例子的寻常百姓生活内容中,在斑鸠幽深的咕咕声里,时间悄然流逝。

没了故意捣乱,张重阳陆陆续续钓上了几条半大小鱼。而陈国威除了收钩太猛,钩子穿过鱼肚挂上来一条拇指不到大小的鳑鲏,还真是屁鱼都没有。

“收工收工!不钓了!燥人不!!”陈国威摆烂。

他左右看看,看到远处有一块荷花池。有农户推着筏子,前往自己的藕田。

在赏美的眼睛里,若是夏天,荷花正茂时,船动莲开的画面是极有情调的。

但在好吃佬的眼睛里,肥嫩的藕出淤泥的画面是极具诱惑力的。

陈国威怂恿张重阳:“走吗?走去挖藕去。”

张重阳不太想动:“那是人家的藕,你挖莫子哦。当人眼皮底下挖,不打死你。”

“哎呀,莫得事做嘛,帮他挖了藕,完了不就送两根。走走走。”

张重阳只好答应,收拾自己的东西。

当用绳穿过鱼鳃把鱼串起来时,他想起了老婆子把女儿们从沟里摸来的鱼做成腊鱼挂起来的场面。后来人们都不爱吃咸鱼腊肉了(不健康),过年直接去菜市场采买新鲜的鱼。

他便用家乡话悠悠唱起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越明年一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乃重修岳阳楼……”

后来,当张重阳得知“张重阳讲的故事特别有意思”一事人尽皆知后,且在饭点被工友们起哄硬当了头号说书人,坐实“讲的故事大家都爱听”的标签,他撸着袖子好好找了一顿陈国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