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异尘余生(第2/4页)
人群中一名叫做盖里奇的年轻人对这样的差距感觉到难以接受。
“这和我想象中不一样,北京城未免太破烂了。这地方能有什么?”盖里奇皱着眉头说到。他和他的同伴们来了北京之后,北京方面给他们安排了住宿,也派人带他们在北京城内参观转转。
不过这北京城越逛下来,盖里奇这样的年轻人兴奋劲就越小。
因为相比于现在的莫斯科来说,北京真的太落后了。虽然说北京这个地方对他们有很多异国风情可以看,但落后是掩藏不住的。
这和中国商品在莫斯科塑造出来的那种潮流完全不一样。而和盖里奇一样的年轻人不少,他们眼中难掩那种失望的眼神。
不过相比于这群年轻人的失望,带队的几名中年苏联教师到是有着和年轻人完全不一样的态度。
“盖里奇,也许你应该收一下你的偏见。你看着现在的北京城很破是吗?但是我可以告诉你,49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北京城更破。”队伍里的翻译兼发音老师伊尔道。
“实际上现在的北京比我第一次来时不知道好多少倍。”
盖里奇面露苦色:“老师,比这还差?这地方还能待?!”
伊尔哼了一声:“新中国刚建国时,我和几名摄影师第一次来北京,拍摄北京的市景模样。那时候的北京城的样子我还记得。”
“不仅破破烂烂的,而且街道非常脏。下雨天的话道路全都是水坑。如果说城市建设的差,那还只是金钱问题的话。那么更可怕的是那时候的北京市民的精神状态。他们面色麻木,眼神无光。看上去就像是一头头行尸走肉。”
“他们穿着破烂的衣服,游荡在城市里,麻木的做着工作。小孩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甚至光着屁股在街上跑来跑去。衣服里一点棉花都没有的老人靠在墙边,拿着破碗向路人乞讨。”
“那才是当时北京城的模样。城市的破败也就罢了,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绝望感才是真正瘟疫,让人忍不住想要逃离这里。”
“而现在你看看吧!”伊尔指着金水河边甩着竿子垂钓的钓鱼老哥们,指着在前门大街小摊上吃喝聊天的普通北京市民。
还有在空地上放风筝做运动,喝着大碗茶蹭广播听的普通市民。
他们的脸上哪里还有所谓伊尔所说的麻木与无光,哪里还有绝望的如同瘟疫。
细细观察,这群苏联年轻人只能从这些北京市民身上感受到一种活力,一种欣欣向荣昂扬向上的活力。
是的,他们穿的衣服确实没那么好,没那么鲜艳,没有大家以为的中国人都能穿上梅花牌夹克那么夸张。(注:梅花牌价格在现在51年的北京和国内大城市也有卖。但是价格昂贵,普通人还是倾向于买布自己做衣服。)
但是这里的人民是热情的,是积极的,是向上的。他们充满了朝气,而且路边也看不到伊尔老师所说的老乞丐和光着屁股到处跑的小孩。
那些围观自己的中国人,眼神中充满着好奇。而不是畏惧、恐慌、愤恨等等负面情绪。
而当播放着音乐的广播突然插播新闻,这群苏联年轻人惊愕的发现,原本平静的中国人突然陷入一种可怕的“暴动”中。
“他们干什么啊!”
“好可怕!”
“是要打仗了吗?!”
伊尔不得不站出来出面安抚道:“同学们安静,安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半岛打了一个胜仗。他们在庆祝。”
伴随着伊尔的话,有人从爆竹店买来了二踢脚。
咻一砰!
这种二踢脚没有烟花,但是放起来声音极大。就像是一枚枚炮弹一样。
就像是张翔听见志愿军打了胜仗后,一开心就给全家一人点了一碗卤煮一样。有的人高兴的很,把几天的工资都买了二踢脚,就在天安门前放了起来。
而这么做的还不止一个。
接连不断的二踢脚在空中爆炸出巨大的声响,那声音简直就像是37炮在远处爆炸一样。
这动静刚出来的时候,这群苏联年轻人明显慌乱了起来。因为这声音太像炮弹了,而他们小时候可是经历过卫国战争的。不少人可是有童年阴影了。
盖里奇更是直接抱着头蹲下。人群也乱了起来。
可是当这巨大的响声越来越多,大家发现不对劲。光听到响,也没看到那儿爆炸啊?
伊尔安抚众人:“是中国人在放鞭炮。这是他们庆祝的方式。”
这时一众苏联年轻人才抬头到处看,原来是不是真的开炮。但是这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巨大响声,真的和炮声一样。
“他们才刚打完仗多久?怎么会喜欢这种声音?他们没有亲人被炸死吗?”这群年轻人里有个女声捂着耳朵。她小时候家里被纳粹的炮弹击中,对于这种巨大的声响她有一种天然的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