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平凡的一天(第2/3页)
中国之声的广播频道搞得太好了。里面的节目实在是太让人喜欢了,不管是各种歌曲、评书、广播剧还是各种时事新闻点评解读等等。
甚至里面还搞了一个专门请历史教授写文案,由专业配音人士来配音讲解的《中华五千年》。把历史用一种大白话的方式讲出来。
让现在很多历史知识全靠评书先生的故事来补充的中国人知道,哦,原来历史上没有罗成这个人。貂蝉也不一定就叫貂蝉。
还有包括用故事的方式来科普社会主义运动的节目。
还有有趣的人物传记,包括科普中外历史上那些不些一般的人物。那些硬核狠人和了不起的中国人等等。
这些节目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热烈欢迎。现在唯一限制收听率的就是收音机的普及度了。
毕竟不是所有家庭都有钱买收音机的。大多数人只能选择蹭收音机听。
就像是在天安门前一边钓鱼一边听广播节目,随便晒晒太阳,这就是最惬意的时光了。
张翔一家坐在一个拉面摊上,每人面前叫了一碗拉面。这种面便宜,量足,还是白面面条已经很不错了。
但奈何它隔壁就是卤煮摊,闻着隔壁飘来的大肠香味,张翔家里五个半大小子眼睛都是直勾勾的。
张翔拿起筷子给五兄弟脑袋上一人来了一下狠的。
咚一咚一咚一咚!
“有没有出息,你瞅瞅你们几个那损色(读shai)。眼睛里都进大肠了吧!有点出息,家里是没吃过肉吗?!”张翔觉得这几个小子真给自己丢人。
不过半大小子嘛,吃肉哪里有够呢。
“爸,嘿嘿,嘿嘿。”最小的儿子张财眯着眼睛抬着头对着老爹嘿嘿傻笑撒娇。
“别来这套啊!”张翔让他坐好。
张寿和张禄一边一个拉着他的手。
“爸,点一碗嘛,就一碗。”
“对,我们就吃一口。”
“嘿嘿,爸。”
老婆桂花捂着嘴偷笑。就连拉面店的老板把做好的面端上来都笑了:“客人,你福气不小啊。五个儿子。”
“五个讨债鬼!”张翔把儿子从身上抖开:“你们这些小鬼,上辈子是我欠了你们多少钱,这辈子来给我讨债的。老板你也是,你一个好好的面摊,干嘛在卤煮旁边。”
老板笑了笑:“这都在一起十多年了。”
“爸,十多年的老摊子了,卤煮一定好吃!”大儿子张福分析道:“不好吃不能开这么多年。我们打个赌,赌它好吃不好吃怎么样?”
张翔一脚踹张福屁股上:“滚你个小王八蛋!”
张福摸了摸屁股:“爸,我最近在学校里学了生物。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讲,你骂我小王八蛋对你不利。”
张翔愣了愣,随后明白了什么意思。他老婆桂花已经笑的必须扶着桌子了。
面摊老板想笑又不敢笑,憋得可难受了,只能用力甩面。
“你个小王……”张翔硬生生的把“八蛋”两个字吞了回去。
“吃面!”
卤煮是不买的,虽然张翔工资不低,但是五个孩子呢。又不是有钱烧的。
就在一家人吃面的时候,天安门到前门大街这段空地里出现了一片小小的轰动。
“怎么了?”张翔抬着眼睛看过去,发现很多人在围观。
大儿子张福想要凑热闹,袖子一擦嘴跳了起来:“爸,我给你去探探情况!”
还没等张翔叫住他呢,他一溜烟的就跑了。
而张福很快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来围观了。因为有好多老外啊!
准确来说是好多苏联同志,而且看着不像是苏联专家,而是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苏联年轻人。张福大概数了数,有差不多一百出头呢!
张福挠挠头,不知道这些苏联人来北京是干嘛的。
而这群苏联年轻人非常感兴趣的打量着北京的一切,他们的眼中有好奇、迷茫、不理解以及无穷的求知欲。
这群苏联年轻人由几名年级更长的苏联人和中国人带队,看上去就像是来旅游的一样。
他们的出现引起了太多人的围观了,带队的中国中年人不得不站出来对大家说到:“同志们,别围观了,你们该干啥干啥吧。人家苏联同志好不容易来咱们中国一趟是来参观学习的,不是被你们这样参观的。”
周围人哄笑一片,倒是也退开了一大片的区域。
围观人群中有人起哄道:“领导,这么多苏联同志来我们中国参观我理解,来我们这学习什么啊?”
中年人大声道:“学什么你们过两天看报纸听广播就知道了,这是咱们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从苏联来我们这留学的!”他的声音中有着一种难掩的自豪。
围观的人群轰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