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预热的美食节(第2/2页)
但是真的让他面对外国人的时候,孙师傅多少还是有点虚的。“胡翻译,你说咱这东西他真的有人爱吃吗?都说外国人嘴刁的很呢。”
孙师傅非常没有底气的向旁边的一名年轻翻译,这么问道。
胡翻译是大使馆安排在这的工作人员。
胡翻译其实心里也不是特别没底,因为上面这次说是要给中国百货展览造势。
所以提前一个星期在东柏林搞什么中国小吃街。
从国内找了上百名各种各样街头小吃的师傅来东柏林筹备搞展览。
说真的,这么多人从国内跑出来,每天的外汇开销可是不少。有的同志心眼倒是不坏,但是商业眼光基本等于没有。
他们就觉得搞这样的小吃展览有什么意义?
纯纯是浪费外汇了。没办法,这年头大多数人对于商业的概念,理解并不够透彻。
有的时候人淳朴是一件好事,但过于的淳朴就并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因为很多人并不懂,做生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很多同志觉得搞这些街头小吃都不能算是特别上档次的东西,来柏林做宣传感觉特别没劲。
尤其是很多国内的人觉得相比较现在的中国人而言,德国人的生活水平这么好,他们能看得上咱中国人喜欢吃的街头小吃?
看吧,即便是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将美国人打得已经找不着北了。
但是国内依旧有许多人在对外国人缺乏文化自信。
这其中很大部分的人并不是什么精美输精德。
仅仅是因为文化不自信。说的更简单一点,就是中国现在太弱了,近百年的积弱让很多人也很难真的挺起胸膛来。
这事最后还是李锐拍板,让人去柏林和莫斯科搞这样的展览,而且是打着文化宣传的旗号去的,毕竟美食文化也是文化。
李锐是非常有自信的这一群人去外国肯定是能够把外汇给赚回来的。
因为这些派出去到柏林和莫斯科搞小吃展览的那些小吃,可都是李锐经过层层挑选的,绝对符合德国人和苏联人的胃口。中国小吃展的宣传提前两天就展开。
很多柏林市民都知道这件事。
小吃展就开在那栋中国红建筑前的小广场上。
上百个小摊位支得整整齐齐的,所有师傅都穿着整齐的深蓝色厨师服,并且在早晨9点的时候,这里就飘来阵阵诱人的香味。
而十点钟,将是小吃广场开始的时间。
孙师傅就像是一个在等待老师判卷的小学生一样,他如在天津街头一样准备着自己的拿手小吃:
炸麻花与耳朵眼炸糕。当孙师傅投入工作后,他就慢慢忘记了自己要接待的顾客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了。
他心里头只想着如何把自己的手上的小吃给做好。
老孙家祖孙六代都是在天津卫卖炸麻花和炸糕的,手艺传了一百多年了。
孙师傅每次在做点心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人念头,那就是不能让祖宗的招牌在自己手上砸了。
当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工作时,外界的干扰就会慢慢的被排除。
孙师傅揉面摔面,将大早上就准备好的面团反复揉搓。让面团在自己的手上变得更有劲道。
原本或黏手或滑溜的面团在他手上异常听话。
随他揉圆捏扁,最后一个个被揪成小长条。学徒在旁边烧着炉子热着油。
“师傅,看看油温。”孙师傅用手在锅子上空一探,点头道:“温度合适,下油锅。”
说罢,孙师傅和他两徒弟配合的开始炸麻花和炸糖糕。
热油不沸,麻花条下去便开始受热膨胀。
一条条原本还是生面的麻花条在热油的浸染下,周身从洁白,变成棕黄色再变成枣红色。
光滑的面身开始出现一些细小的疙瘩,那是面团中的气孔在膨胀。当用大篦子将满锅的麻花捞出来,撒放在不锈钢的大盆容器中。
热力在释放,香味也随着这热腾腾的白烟肆无忌惮的飘散。
油炸麻花的香味相信这世上没有人会拒绝。
孙师傅只是看颜色闻香味就已经确定自己这锅麻花绝对是精品。
正当他审视着自己的作品时,一位德国大妈闯入孙师傅的视线,并且指着麻花问到:“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