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宏伟蓝图(第2/3页)

李锐是不想再用阿依果孜矿洞里珍贵的不可再生矿资源换外汇了。

所以他才会想尽办法来弄钱,而现在不过是宏大计划的第一步。

那就是怎么哄骗……啊不对!是怎么向扎导说明在中国拍电影做节目的好处。

李锐在酒桌上对着苏联来的一众人等滔滔不绝的说到:“各位,在中国拍电影拍电视都很便宜啊。相较于苏联高昂的人工成本,在中国人工成本对你们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再加上我们可以为你们提供很棒的后勤支援,包括从武打替身动作戏设计,再到灯光焰火等等岗位,我们都有专业人士。还可以帮你们完成后期制作,配音配乐等等。”

“就这么说吧,以后苏联想拍片。只要导演和演员带上剧本过来,剩下的东西我们全都可以帮你们包办!在苏联你们拍一部戏的成本,在我们这至少能拍三部戏。”

李锐的这些话说得在场的苏联代表们都很心动了。

苏联现在在电影上预算不足,已经有很多电影厂被砍掉了。职员分流去集体农庄或工厂干活了。

现在很多还没被撤掉的电影演员和编剧也怕自己干了二十年的表演和写作,突然钢铁大叔一挥手,大家全都进厂打螺丝。没办法,苏联人口断代,斯大林有的时候真的是顾不上这些地方。

只能让这些壮劳力进厂干活以满足苏联在工业上的需求。

1960年后,苏联电影再一次蓬勃,也是因为十年的时间,年幼一代的苏联人成长了起来,年轻人断带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在场众人也是知道这个情况的。苏联缺人手,缺预算。

中国刚好可以把他们最需要的痛点给解决掉。

扎瓦茨基几乎当场就想要拍板决定,让两部苏联电影来中国试试水。因为51年苏联的预算更紧张了,好多电影在筹备阶段就因为预算和人手不足而直接夭折。

苏联的各大电影厂都是一副凑云惨淡的情况。

毕竟一年就出四部电影,电影厂要分流走多少人才能保持运转啊。

扎导在苏联各大电影厂绝对是说得上话的。

他强忍着自己的冲动和同伴们希翼的眼神,他说到:“这个……不急,我们可以先拍摄《赡养人类》然后其他的往后放。”

李锐笑了笑,话说到这个份上就够了。

剩下的就让中国的电影拍摄手段来折服他们吧。

接下来中苏合拍的《赡养人类》进入到了紧张忙碌的拍摄阶段。真到了拍摄阶段,扎导和一群苏联过来的演员和同行们就立刻被中国团队的专业给折服了。

其实拍电影这种事和战士练枪法一样。

战士练枪是用子弹喂出来的,拍电影是用胶片喂出来的。现在这年头胶片昂贵,很多导演和摄影一辈子拍的胶片时长,加起来还没基地里那些摄影干事们拿数码摄影机折腾一年半拍摄的时间长。

摄影干事们有工作就去拍摄,没工作就在基地里研究拍摄。

反正数码拍摄的好处就是内存卡是可以反复利用的。

拍摄几百个小时的练手内容,说删就删,一点都不心疼。要换成胶片你试试,一口气删五百小时的胶片内容。

就算是好莱坞名导这么干,都会被制片人提枪上门问候全家。

这年头很多导演一辈子拍摄的各种胶片时长加在一起也就千把个小时,这还是大导演才能达到的水准,小导演还没有。

一般小导演能拍几百个小时就不错了。

摄影干事们拍的太多了,虽然这次是中苏合拍采用的是胶片拍摄。

但是他们一点都不怯场,把他们的技术很好地发挥了出来。

什么导轨拍摄、跷跷板拍摄、机械式云台的空降拍摄等等。

各种拍摄手法让一众苏联同行大跌眼镜。

扎导更是化身成为了小学生,每天在片场拿着小本本疯狂记录。但是记录了半个月后,他发现不行啊。

记下来也没用,苏联没这么多预算来做这些事啊。

而且看这些摄影干事这么熟练的拍摄,怕是花了上百个小时甚至几百个小时的真实拍摄才能练出来的吧。

现在苏联哪来那么多的胶片啊。

虽然扎导也怀疑中国也没这么多胶片,是怎么练出这些好手的。

对于扎导的疑问,中方代表总是笑呵呵的说到:“中国地大物博,五亿多人口,偶尔有那么一些惊才绝艳的天才之辈也属于正常。”

好吧,人口基数大,出现天才的概率也就大了。

扎导只能以这群人都是优中选优的天才来解释。

所以扎导在两个月后给斯大林去了信,想要苏联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人的影视拍摄。

在得到斯大林的肯定答复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