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吾往矣(第2/7页)
李锐继续说道:“其实苏联工人手上有很多很多钱。他们花不出去。因为他们不会拿这些钱去买苏联生产的重工业产品。但是对我们来说就不一样了,我们中国需要苏联的重工业产品。”
“所以本质上这是一场交换,以我们的轻工业产品从苏联工人手上换取卢布,在用卢布和苏联人做生意,买他们的重工业产品。”
“这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绕开了苏联政府,我们直接和苏联老百姓做生意。我们的可以赚到更多利润,苏联老百姓可以用钱改善他们的生活,苏联老百姓的生活物资欲望得到满足苏联就将更稳定。其实这是一个三赢的事情。”
“而这需要外交部同志的努力。以及财政部同志的协作。”陈云和叶季壮两人听罢,觉得李锐说的也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
陈云道:“预售和众筹。倒不是不行,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苏联老百姓相信我们。而且这样搞行不行?”
李锐道:“所以我才说这件事需要多部门协调。因为如果我们在苏联搞多产业的预售和众筹。我们唯一能做为抵押的,只有新中国的国家信用。这件事如果要做,那就一定要做成。要么就干脆不要做。”
“同时预售和众筹是一种企业向民间融资的行为。我们只要开始做,后续就一定会有企业模仿。
其他国家的我们管不到,但是我们国内必须要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和监管。一个公正的第三方监管资金去向。”
“否则所谓的众筹和预售只会成为骗子的温床。”
“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害怕不好管就不搞了。”陈云和叶季壮两人都连连点头,叶季壮更是说道:“这事儿只能是让国有银行做第三方资金监管。而国有银行后面还需要有部门监督银行的行为。”
权利便是如此,权利的艺术就是制衡的艺术。
在无法消灭人类私欲的前提下,只有将力细分,如同斗兽棋一般,老鼠什么都怕,但是却可以吃掉最厉害的大象。
当然,这样具体怎么操作,那需要专业人士好好分析计算。
这不是李锐三人在茶楼里能说清楚的。
但是这事儿的大体方向已经定下来了。
预售和众筹是一种好的融资方法,但是没有监管的野蛮生长是不行的。
这个问题谈完后,叶季壮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有个问题挺重要的啊,我们现在这么说都觉得挺好的。但是预售和众筹,那就是要苏联老百姓等货。
而且等的时间可能很长,有的东西可能要从建厂开始等。说不定一等就是一两年,他们能等的住吗?”
李锐听罢叶季壮的话,莫名的笑了起来,而且越笑越大声,笑的陈云和叶季壮两人都莫名其妙。
陈云忍不住打断李锐的笑声,他问道:“小李,老叶这话有什么可笑的啊?”
叶季壮也莫名其妙:“就是啊,我说笑话了吗?”
李锐连连摆手:“没没没,我不是笑老叶的话,而是突然想起一个苏联笑话。”
“嗯?什么苏联笑话?”两人好奇。
“这个苏联笑话这样的。”李锐咳嗽一声后收敛笑容说道:“一个苏联工人去百货商场买电视机,他付完钱后售货员没有给他电视机,而是给了他一张条子。条子上写着:请于三年后的上午凭本条来本商场领取电视机。”
“工人看了条子后说道:你好,同志。能不能把我的电视机调整道三年后的下午提货?”
“售货员问:为什么啊?”
“工人说道:因为三年后的上午,我在四年前定的汽车就能到货了。要是下午提电视机,我就能开着汽车来拉货了。”
苏联笑话与英剧《是,大臣》、《是,首相》并称为人类政治的宝贵遗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半部英剧可以治天下,一部苏联笑话能治好所有国家的精神内耗。
叶季壮和陈云两人听完李锐的苏联笑话后,两人面面相觑。
叶季壮更是摩挲着手掌说道:“这苏联等货这么夸张吗?”
陈云想了想道:“好像还真是。苏联人不是买不起电视,我听说莫斯科那边工人工作三个月到半年就能买得起一台电视机,但是等货可能要等几年。”
这还真不是夸张,苏联等一台电视等几年是正常的。
一台汽车更是好几年,如果是在1985年订了一台拉达汽车,那么大概率你还没拿到货,苏联已经解体了。
“苏联在消费品级的市场上发力不够。他们在和美国争世界第一。但是底子又不够厚,只能是一条腿走路。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当苏联的另一条腿。”李锐说道。
“消费品市场上,我们可以发力。苏联有资源,但是没有足够的技术和人力去开发。我们可以帮他们,以轻工业做为我们的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