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无题(第3/3页)

在这样一种气氛中,以黄江为首的第一批南洋子弟踏上了祖国的领土。

他们在香港下船,再由华润公司安排船从蛇口偷渡过罗湖。

然后在前往广州,再从广州前往北京。

这一路的旅程让很多第一次回中国的南洋子弟感到激动。

因为马来西亚虽然被称为大马,但其实真的不算大。

而且南洋各地基本都是热带气候国家。

不管是植被还是生存环境看上去都差不多。

当火车带着他们穿越温带进入华北大平原的时候,很多南洋子弟都趴在窗户外对着窗外大片的平原耕地发出了惊叹。

“哇啊!这地能这么平啊!一点山都看不见,也没有棕榈树、芭蕉树!地上那么多青色的草,这里是书上写的大草原吗?!”

有南洋子弟操着一口闽南腔的国语赞叹道。

随行的工作人员不得不为他解释道:“这可不是草。这是春季刚刚种下去的水稻或小麦。华北这里有人种小麦也有人种水稻。你们自己看田里有没有水,有水的就是水稻了。”

黄江拿着一份《朝闻》周刊津津有味的读着,里面刚好写道关于朝鲜的话题。

他抬起头问随行的工作人员:“大哥,我问你一下啊。朝鲜现在局势怎么样了?”

工作人员想了想:“不是很清楚啊,最近新闻里没怎么报道朝鲜的战报。但是有的时候随手会提一句,好像是说朝鲜战局稳定了。中国的东北大门暂时没危险之类的。”

“哦。”黄江有些失望。

在《朝闻》周刊里写着朝鲜对中国的重要性。那是进攻亚洲大陆的重要跳板。

自己和这群南洋小伙伴在路上有时候讨论就会说道朝鲜问题,这群南洋子弟对中国的感情很拧巴。

你说他们多亲近中国?这也不是非常多,他们对中国的感情全来自于祖辈的教导。

自己感受的其实并不多。

但是你要说他们不亲近中国?也不尽然,他们有很多亲戚朋友在抗战时为中国的独立自由牺牲了。

他们从感情上来讲是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是白死的,只有中国强大了,才对得起自己那些亲人朋友的流血牺牲。

黄江这批年轻的南洋子弟大概是最后一批对中国还有感情和归属感的南洋子弟了。

等到他们下一辈,南洋华人中对中国有归属感的将会越来越少。

这批南洋子弟来到中国后第一个感觉就是中国真TM的大!

中国的大只有自己亲身体会后才有感觉。

那种你上了火车也要睡三天三夜才能从广州到北京的路程,体会过一次就能感觉到中国的大了。

如果有机会体会一把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火车,那么这种感觉将会更加强烈。

“黄江,你说我们这些人跑来中国,会不会也和我们的哥哥们一样被编入军队上战场啊?”

有南洋子弟略感担忧的说道。

“我是来报名教这里的技工怎么修机床组装机床的,要我进军队我可不干啊。”

别看黄江等人都算是少爷之类的。

但是他们这一辈南洋子弟中很多人是不脱产的,并不是那种甩手掌柜。

按照老一辈华商的说法就是,不吃苦不干活就不会体会赚钱的辛苦。

所以向黄江作为一个木材厂的少爷,自己其实也会开卡车修卡车,他在厂里也管着一支卡车队。

这算是他父亲对他的一种历练。来钱太轻松会不晓得珍惜,然后就很快败光了。

听闻同伴这样的担忧,黄江喃喃道:“不会吧。那个江老板给我们保证过的。”

“希望吧。”他的同伴嘟囔了一句。

对于这群南洋子弟来说,来到中国是一件既激动,又有些让人害怕的事情。

不过所有的情绪在抵达北京后都化作了一种激昂。

因为在北京车站外,相关工作人员已经拉起了横幅【热烈欢迎南洋华人机工回国支援建设】。

这批十几名南洋子弟中每个人擅长的东西都不一样。

黄江擅长开车修车,有人会修机床组装机床。还有人懂橡胶化工,还有人知道怎么样管理和种植上千亩的香蕉林和菠萝地。

对于新中国来说,高级科学家是人才,他们这些南洋机工也是人才。

这些南洋子弟来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特长写上了。

所以资料传回国内,相关对口的单位早早就过来准备抢人。

别说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人才,实际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最缺的也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