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但愿人长久(第2/3页)
“但是去了云贵川之后我才知道,湖南为什么被称为鱼米之乡了。”毛岸英深吸了一口气,似乎要缓一缓。
“我在贵州亲眼看见,一家父母为了两百斤大米就让十四岁的女儿嫁给隔壁村瘸腿的老光棍。”
“我也见到了一家五口人,就只有一条可以穿的裤子。”
“国家给分了地,但是有的村子地碎的根本没法看,三亩地要跑七个地方去种。就这样,这么穷的村子。我们去剿匪,他们还要杀鸡给我们吃。我们怎么吃得下啊!”
毛岸英说道这里不断的叹息。
毛主席也感慨道:“你出去的这趟没有白出去,涨了自己的见识,让你认识到这个国家真正的样子了。我们的几亿农民,其中大多数还生活在十七世纪。”
“你看了这些,有什么想法吗?”面对毛主席的疑问,毛岸英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最好是能把山区里的山民都迁移出来。这样一来是可以让他们生活的更好点,二来是减少行政成本。
第三则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山里,很多山民的凶悍和野蛮会让他们以后和这个世界越发的格格不入。”
看起来在来的路上毛岸英已经就这个问题思考了许久,并且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毛主席没有直接回应毛岸英的问题,也没有说他的想法好还是不好,对还是不对。
而是说道:“这是个办法。但估计是个见效很慢,而且需要很长久的时间以及大量财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毛主席这话说的没错,因为在历史上中,中国从八十年代开始搞吊庄移民和集村并寨。
从八十年代搞到2022年,搞了差不多半个世纪才勉强搞出一些成果。
这其中有多少挫折,投入多少钱财,出了多少问题。
许多人只看见了2020年后的开始井喷的成果,却没有看见之前四十年为这个伟大事业而奉献牺牲了多少人。
“你说的是个办法,但是具体能不能搞,怎么搞。需要人去亲自试地调研才行。尤其是关于农民用地怎么解决的问题。将村庄并入到一起的话,需要解决的基层矛盾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省行政成本。”
毛主席对中国的农民了解是很深刻的。
中国农民最要紧的东西是什么?是土地,村与村之间与邻为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一个村子如果周围三平方公里内都没有其他村子,他们天然的会把这三平方公里土地视为自己村的所有物。
别和他们说什么土地全部由国家分配这样的话。
他们只会尽可能的多生孩子,然后想办法把这些土地占下来。造成既定事实。
如果觉得这片土地是空的,然后迁移一个村子过来,把这些土地分给这个新来的村子。
那么很大的结果是新来的村子和老村子之间必有一战。
这一战到底有多惨烈那就不好说了。但是不流血,不死一些人是挺不了手的。
老村子会觉得新来的村子占了本该是他们的土地。
这个时候如果强行套主意套国家政策,罔顾现实问题。
那多半有些“抛开事实不谈”的味道了。
农民有农民的诚实,农民也有农民自己的狡猾。
这些看上去奸猾的农民在国家号召动员他们为国出力的时候,不少人也是舍生忘死。
淮海战役的支前小推车如此,抗美援朝家家户户拿出面粉炒面也是如此。
所以人都是复杂的。毛主席从来不会简单的将人理想化。
所以他对毛岸英的提议没有更多的说什么,而是说这件事需要有人去实地调研。
而且吊庄移民工程先期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再加上每个村子都有每个村子的问题。
所以早期付出的行政成本也是巨大的。
毛主席可以用自己的威望号召农民们吊庄移民,但是却不能让农民们不心生怨恨。
怨恨要是多了,那威望也就没了。所以吊庄移民、集村并寨,在历史上搞了四十多年才有成果,在这个时空即便是以最乐观的态度去看,估计也要十几二十年。
不过这件事要不要搞?毛主席认为还是要搞的。只是现在国家没那么多钱,只能是慢慢来。
国家千头万绪,需要搞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毛岸英今天留在毛主席这边和毛主席一起吃饭。
晚饭依旧是很简单的菜色,干锅土豆、粉丝汤、辣椒炒油渣。
看上去毛主席并没有因为毛岸英的到来而特别加菜。
在饭桌上,毛主席将粉丝汤里为数不多的肉片夹起来放到毛岸英碗里:“你瘦了很多。”
“没有,我是精壮了。之前在厂里坐办公室养的肥肉都掉了。”毛岸英笑着说。
“你妈妈要是看见你现在这样,可能要怪我没养好你。”毛主席把肉片都夹完了,也都放在了毛岸英的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