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无题(第2/3页)
“不仅仅是如此。”毛主席补充道:“我看了一些资料,历史上七八十年代,国家改制对国企资金进行提留。这些国企突击花钱,乱盖员工楼。
还欠下面乡镇企业的钱。等到效益不好了,他们的楼也没盖完,乡镇企业大队集体的钱也欠着还不上。一欠下来就是好几年,有的直接变成了死账。”
“那国企的房子不盖了吗?”李锐问道。
毛主席却笑着反问:“那小李你怎么看?”
“这件事要分开来看。”李锐想了想说道:“一棍子打死国企对员工的福利分配政策,这不对。但是放任着国企随意对员工进行福利分配,这也不对。”
“前者容易让员工对国企失去向心力。我所在的年代听说过很多老一代工人为了保住工厂设备,以身犯险甚至拿命保护设备的故事。
这种事情不是一件两件,而是许多。这些工人愿意这么做,说到底他们是真的做到了那句宣传上的话“以厂为家”。”
李锐说道这里比较唏嘘。
因为很多故事里,这些以厂为家的工人们在面临改开面临改制,他们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
为了工厂没了一只手或者一条腿,转眼改开了搞市场化了,你个残疾了,也就不要你了。
但是与此同时,在以厂为家的情况下,又养出了一批新的特权阶级:工人。
是的,并不是只有官员才算是特权阶级。实际上一些效益好的工厂的工人们,本身也是一种特权阶级。
现如今是刚建国,百废待兴所以很多事情看不出来。但是到了后期就会发现,因为某些国企形成了垄断性质,工人们自己也变成了某种老爷。
比如说在煤炭供应紧缺的时期,那么掌管着煤炭的企业就是老大。其他企业为了搞点煤炭,那是又请客又送礼,整车整车的土特产送进去让厂里每个工人都去分。
什么不送礼?但你有上面的条子?行,等着吧,我们矿上给你安排。慢慢等吧,要么等的时间很长,要么根本拿不到优质的水洗煤。
是的,国企自己之间都这么玩儿,这个故事还真不是编的。
六十年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到了七十年代末这种风气达到了鼎盛。
仅仅是厂里的领导贪?不不不,是全厂上下一起。所谓靠山吃山,那么靠厂就吃厂。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趋同时,人总会表现出一种凝聚力,一起保护自己的所得利益。
这与是不是资本家没关系,无产阶级的工人一样如此。
毕竟谁能拒绝多吃一口肉呢?所以如何平衡,这向来是个难题。
“肆意妄为的让工厂无节制的给工人们法福利。虽然说可以提高工人们的积极性和向心力。
但是也很有可能造成他们成为自己的小团体,抗拒革新和改制。我就未曾听过有五十年不改制的工厂。”
“生产力是在进步的,生产关系也是在发展的。那么管理生产的方式方法和利益分配也是要不断调整的。
但是当工人群体自身因为利益问题而抗拒改制变革,那么这个企业其实离死也不远了。”
“甚至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搞什么顶班制度。毛主席,你说这和龙生龙、凤生凤又有什么差别呢?
工人自己把自己的阶级固化,他们哪里来的变革的力量,来完成社会主义的建设呢?”李锐这话说的很难听。
但是却切中要害。后世大量的国企倒闭,说到底就是因为缺乏变革,跟不上时代。
工人评判一个好厂长的标准也很简单,那就是谁能给工人多发福利,谁就是好厂长。
谁要是把本该发给工人福利的钱拿去搞研发,那就要被全厂工人措脊梁骨。
但实际上把利润全拿去给工人发福利的厂长就是好厂长?
把利润拿去做研发的厂长就是坏厂长?
有的时候是不见得的。就像是打人之前要先把拳头收回去,这样打人才有力气。
但很多人见不得收拳头。
毛主席也是阅读了李锐给的大量后世资料,他也清楚这些在历史上后世已经发生过的真实案例。
他重重的点头:“是啊!小李同志说的很有道理。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侧重。想要用一个方案来解决这个国家所有的问题,并且是永久的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异想天开的懒政。”
“周总理啊,我们需要加快党政人才的培养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周总理道:“已经在搞了。李锐同志搞来的各种商品为我们赚来的外汇。实际上已经带动我们国内的相关产业了。
制造业在发展,服务业也就在跟着发展。1950年还看不出来,但是1951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趋势将会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开始研究扩大党政人才建设的相关议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