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风格不同(第2/3页)
但现实中这种习惯基本伴随着几乎每一个人。
而且从衣装鉴人也多少有一点点用。因为基本逻辑在于【如果一个人的皮鞋永远闪亮,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他多半是不从事体力工作的。如果一个人的衬衫永远都没有褶皱,那就证明他在有钱购置好衬衫外,还有大把时间打理(或者有帮手打理)。】
而基于这个逻辑,基本上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工作。
巴赞就是用这种逻辑来判断电影观众的层级。
从观众们的穿衣风格和言谈举止来看,以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员、管理人员、老师等为主。
就在他偷偷观察这些观众的时候,放映厅也黑了下来。观众们立刻安静了下来。
他们满怀期待的等待着电影开场。音乐响起,是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
巴赞露出欣赏的神色。
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并不输给贝多芬。开场音乐便是《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伴随着宏大的管弦乐,电影拉开帷幕。
巴赞提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准备好好观看这部十五分钟的样片。
出于保密目的,扎导拍摄的样片也并没有直接将剧本中关于“终产者”的概念丢出来。
毕竟扎导也不傻,他也知道这个概念必须要在全片播放时搞出来才会有震撼的效果。
所以他截取了剧本中的一段戏,是李锐改编原著后添加的。因为原著《赡养人类》是个篇幅很短的短篇小说,要支撑起一个九十分钟以上的电影时长,那就需要添加更多的细节。
于是李锐在其中添加了关于澳洲开发的细节。
因为大刘的小说特别喜欢把澳洲当成人类最后的流放地。
不管是《赡养人类》还是《地球往事三部曲》都把澳洲当成了流放之所。
所有的人类都被赶到了澳洲进行生存。
所以李锐顺势加了人类改造澳洲的戏码。
并且在改造澳洲的剧情中添加了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议题,那就是【人类到底需要多少资源才够自我满足?】所以当电影开场后,巴赞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
一幢幢的房子并列建筑在一切,远远的看去便像是矩阵出来的一样,它们所有的样子和大小都长得一模一样。
而在更远处,还有更多的工人在修建着同样的房子。
卡车在奔驰着,原材料被大量的投放入工地。伴随着电影的运镜,巴赞能感觉到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尤其是伴随着交响乐,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动态的油画风景一样,很美丽很漂亮。
很显然,现场不时的观众都和巴赞一样,陷入了这样的欣赏之中。然后便是一个从下到上的升格画面,男主登场了。
他嚼着口香糖皱着眉看着远处的施工工地,然后对着副手说道:“工作速度太慢了。我们需要在两年内建筑起足够全人类生活的住宅。”
副手则无奈的说道:“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美国几乎把所有的工程车辆都运来了,我们苏联所有的施工员和技术员都来了,中国动员了一点五亿工人在日夜施工。”
伴随着副手的话语,两人背后的远景是一片繁忙的盛大景象。
通过特技拍摄,扎导在1951年的大荧幕上呈现了一种上千万人都在一起工作的浩大场面。
烟尘遮天蔽日,车辆来回飞驰,人员摩肩接踵。
就连看惯了电影的巴赞都忍不住对这个场景赞叹道:“哇哦,拍的真棒。”
同时这样的样片也丢了一个谜团给所有观众。
那就是为什么电影里的人要在两年的时间里修建足够全世界所有人类居住的房子?
而且从台词里大家可以知道,这场行动明显是一场全球行动。苏联出了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美国人掏空了自己的工程机器,而中国就更直接,直接派出了上亿的工人。
是什么样的工程才值得全世界如此的通力合作?
所有人心中都开始发问,并且也开始期待这个谜团被揭开。而伴随着扎导的镜头,故事一点点的推进。
扎瓦茨基导演是个善于学习的导演。自从看了中国电影后,他觉得中国电影中那种情绪牵引的拍摄方式很不错。
他也在这个项目中尝试使用。
只不过他毕竟是拍了很多年电影的老导演了,所以有的戏码已经拍摄成习惯了。
有的习惯是很难改的。
所以这整部电影的叙事还是基本以扎导自己的风格在推进,注重构图、配乐、台词等等。
尤其是节奏不快。这几乎是所有拍摄文艺片电影的导演的拍摄习惯。
就几乎没看过节奏快的文艺片。
扎导在这十五分钟的样片中已经尽可能的加快自己的节奏了,甚至快到巴赞都觉得稍微有些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