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中苏之间的比试(第2/3页)
但可恨的是你架不住观众爱看啊!在露天电影院,零下十几度大家冻成狗的情况下,还能满场。
这不是把那些当初嘲笑这电影的那些导演们的脸挂起来啪啪啪的打吗。
所以吧,苏联电影协会的一些导演们在看到《赡养人类》的剧本后坐不住了。
因为他们又不是没有鉴赏能力。李锐改编的这版剧本,其剧情在这个年代是极具冲击力的。
很多导演看完之后都大呼过瘾。他们都想要来指导这部电影,而不是成为这次中苏合拍中的一个小兵。
他们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其实也是想要扎罗多夫向中国施压,最好是把这部电影的主导权从中国手上拿过来。
苏联导演们的迫不及待让扎罗多夫有些无奈。
因为在扎罗多夫来看,你们这群导演真的能比中国人拍的好吗?
可别忘记了当时中国人送来的《中国印象》这样一个二十几分钟的音乐片就在苏联乃至整个欧洲引起了多大的反响。
现在这部音乐片里的几首中国音乐都已经制作成了黑胶唱片,在整个社会主义国家内卖的极好。
听说去年的销量杀进了苏联第三,中国的那位负责宣传的李部长听说睡觉都会笑醒。
其实宣传口的扎罗多夫对苏联文人体系中的论资排辈也是稍微有点不舒服的。
原因?因为扎罗多夫很年轻。1920年出生的他,在三十岁就成为《真理报》主编。
很多人看他不爽。过于年轻在这个时候的苏联不一定是好事。
实际上,苏联的学阀风气比中国要严重的多。李森科的故事都不用再提了。
就说苏联一堆文学作家和导演们,他们羡慕欧美的同行赚得比他们多,好莱坞大导演拍两部戏就能在葡萄牙买一座小岛。
这群人眼红的很,于是天天鼓吹文化创作自由。在斯大林时期,这群人还仅仅只是有倾向,而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那就是跳起来吼了。
苏联解体,这群人也是没少出力气的。等到苏联真的解体了,1991年莫斯科红场乐(实际并不是在红场举办)响彻西方摇滚,一群最后的苏联年轻人跟着美国乐队一起大声嘶吼的时候。
这群人苏联文人倒是跳起来欢呼这是文化的自由和胜利。
而在这场音乐节结束后,苏联没多久就解体了。
这群苏联导演和演员们以及文学家们获得了他们渴望的创作自由!
他们可以赚大钱了!然后……他们被欧美大量的快餐文学和美国好莱坞电影直接打死在厕所里,许多苏联时期高呼自由的文学作者和导演们在苏联解体后,只能住在苏联当年分配给他们的木质别墅里,吃着别墅外的花园里种土豆过活。
赚大钱?先睡吧,梦里什么都有。还葡萄牙、西班牙的小岛,这辈子能守住苏联给他们的别墅就已经是幸运的事情了。
所以当扎罗多夫的电报发过来,表明了目前苏联影视协会的态度时,李锐差点气乐了。
对于苏联的这帮子学阀、影阀、李锐向来是没有丁点好感的,在李锐看来他们和中国的旧文人体系一样,早就该清理了。
不过李锐又不是苏联人,既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去管这些事情。
但是他们这样跳,还真就是觉得中国特别好欺负呗。于是在李锐的斟酌下,他给扎罗多夫回信道【尊敬的扎罗多夫同志,中国有一句话说的好,叫做“能者居之”。这部《赡养人类》是我们的国家毛主席和你们的最高领导人都很关心的一部电影。
也是宣传资本主义丑恶形态的重要工具。
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所以它需要最合适的人来拍摄,才能让它成为我们手上最重要的武器。
既然如此,我觉得我们不如公开竞争。以半个月为期限,随意拍摄一段剧本中的片段。
长度不低于十五分钟不长于三十分钟。
然后在中国、在苏联、在各种斯坦和各种尼亚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播出。由观众们自己投票。】
李锐的电报很快就到了扎罗多夫手上,他摸了摸自己的大胡子,想着这件事的利弊。
最后想一想,觉得李锐的提议极好。能成那就没什么话说,如果不能成,还刚好可以打击一下国内这群老古董的气焰。
从各种角度来算,自己都不亏。
于是扎罗多夫很快和李锐沟通好了各种细节,并且应承下了这场电影拍摄权之间的比试。
与此同时,中苏两方的报纸同时报道了这件事。
现在几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以及欧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知道中国和苏联为了一部电影的拍摄权,居然要搞一场电影的比试。在这个娱乐匮乏的年代,这件事立刻传遍欧洲,所有人都在关注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