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正确的路上

海明威和小王在窑洞里跟随着张金福待了好几天。

小王不是很明白海明威为什么对一个乡村的赤脚医生怎么感兴趣。

但是小王也必须要承认,张金福是一个称职的乡村赤脚医生。在他的窑洞里,可以看见各个村子里来看病的村民。

也可以跟着他上山采药,见识不同的中药?张金福不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医生,他还在学习。

他每天空闲的时候就会抱着《赤脚医生》的书跟着学习。他也知道自己解决不了大病,他的目标就是给村民们解决小毛病。

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就是在这种日积月累的小事中展现出来的。

海明威从未见过这样的体系。赤脚医生,医疗下乡。

这是多么棒的一件事啊!他将自己的所见所谓都记录了下来?一个栩栩如生的中国赤脚医生的形象出现在他的写作故事中。

第一次,海明威开始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上一个东方国家。

就如同他喜欢古巴一样。海明威喜欢古巴,因为古巴的气候。因为古巴的龙舌兰酒,因为古巴的雪茄,也因为古巴碧波荡漾的大海和火辣的姑娘们。

但是他也无法无视古巴的问题。

海明威喜欢的古巴雪茄的烟叶是许多辛劳的农民在种植园里辛苦耕作养护出来的。

而那些农民往往是没什么保障的。

种植园的老板拿走了绝大多数的利益,剩下的残羹剩饭只够农民们勉强糊口。

还有海明威喜欢在海边钓鱼,他也出海钓鱼,并且和古巴的渔民一起出过海。

海明威的出海钓鱼是闲情逸致,因为他并不靠鱼获生存。他的小说在全世界发表,每天都为他带来大把大把的税金。

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全球最富有的作家。

但是那些古巴渔民们不一样,为了追逐鱼群,他们什么疯狂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海明威甚至经历过一场海上械斗。为了鱼获而战斗,两边都有人受伤,最后死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古巴现在分配制度极度不公正。甚至某些地方还处于奴隶制一般?即便是现在的美国,说起来好像确实是很不错?但是海明威知道,在美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话还好说。

但是如果到中西部的偏僻地区,那么想要及时的得到药物和医生的治疗,那就需要自己想想办法了。

而张金福这样的赤脚医生,根据他所说还有很多。

同时中国准备进一步的培养赤脚医生的数量,让他们去到更多的地方.“现在赤脚医生的数量还是少。”

张金福在晒中药的时候和海明威说着:“我们是第一批,听说全国一共也就搞了一万来个。听着挺多的,但实际上挺少的。”

“中国很大,有好几亿人呢。”张金福感慨道。

“当年毛主席在延安搞十个一工程,一直到现在,陕西才算是勉强达到了十个一。”

海明威很感兴趣的问道:“十个一?”

“对。一、每户有一年余粮;二、每村一架织布机;三、每区一个铁匠铺,每乡一个铁匠炉;

四、每乡一所民办学校或夜校、一个识字组和读报组、一块黑板报、一个秧歌队;

五、每人识一千字;六、每区一个卫生合作社,每乡一个医生,每村一个接生员;

七、每乡一个义仓;八、每乡一副货郎担;九、每户一牛一猪;十、每户种一百棵树;十一、每村一眼水井,每户有一处所。”

张金福感慨的说道:“老海,你是美国人。我听说美国人都挺有钱的对吧。”

海明威是说了一下后说道:“美国也有穷人和流浪汉,也有吃不上饭或者冬天被冻死的人。但是如果要整体比较的话,确实是美国比中国富裕很多。”

其实海明威还是比较客气的,1951年的美国何止是比中国富裕很多啊,那是富裕相当多!

1950年,美国全年小轿车销量首次突破五百万辆,全国拥有汽车数量接近三千万辆。

仅仅是这一个数据就比中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张金福并不知道中美两国之间的具体差距,他只知道美国人确实挺富有的?所以他说道:“和你们美国人来说,着十个一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我们这却是非常重要和难得了。”

“每家每户有一年的余粮,保证明年即便是欠收也不会饿死。”

“每一户种活一百棵树,这需要点时间?但是只要种活了,那我们的黄土高坡就能变成绿色的了!”

“这十个一到了今天,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就像是每户一牛一猪,每村一个接生员,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张金福说着,虽然现实没有那么理想,但是他却笑了出来:”但是我们不怕,我们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