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第2/3页)

二战时期组织游击队在法国发起抵抗纳粹的战争运动等等。

他被人尊称为二十世纪美国精神象征这一点真的不是吹嘘。

海明威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他坚信为要为公理和正义而战。而这次回国他很失望,麦卡锡主义浪潮的盛行,让他根本无法分辨对错。

海明威很爱美国,但是美国现如今的做法确有违背了他的良知道义,这让他内心充满了纠结。

一直到他经历过多次的转机,好不容易飞到中国后,他这种矛盾和纠结依旧没有缓解。

“海明威先生,欢迎您再次来到中国。”迎接他的是外交部的人员。

作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海明威自然是收到了热烈的欢迎。海明威对此其实并不是特别感冒,因为上次来中国时迎接他的队伍更浩大。

又是文化部长又是什么什么部长。

最后还有蒋介石和他的夫人作陪吃饭等等。

虽然那次迎接很热烈,但是给海明威的记忆却不是很好。

他总觉得那种热烈中透露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虚假。

所以在勉强客套之后,他直言不讳的说道:“是周请我来的。我也是来见他的。请带我去见他吧。”

如果说41年的中国之行给海明威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话,那么大概就是他在旅程快要结束的时候接到了来自延安的邀请。

他和周总理见了一面,两人聊了一下午。那是他对中国唯一的好印象。

而且也是他第一次见到真实的中国。因为之前接受民国的邀请,为了让海明威在美国给国民政府多说好话。

蒋介石可是派人把海明威带去中国最繁华的地方到处转。

只要海明威先生要去的地方,那不说是黄土垫道净水扫街,那也是全面整顿了市容市貌。

把穷人和乞丐全部赶走的。

颇有传说故事里隋炀帝为了彰显大隋国力,而让人把丝绸缠在洛阳的柳树上,以此来震撼外国使节一般。

当真是只要面子不要理智了。

所以那个时候海明威压根没有看见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

能出现在他眼前的,都是民国政府安排的演员。这让海明威非常难受,他自己的形容【我就好像在参加一场好莱坞三流电影的彩排,都是不上心的演员和三流的导演编剧】。

一直到他去了延安,看见那群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在修建水渠,穿着灰布的八路军在唱着民歌帮老百姓收麦子。

那一刻海明威才觉得自己真正见到了中国。

不过那次旅程毕竟是国府安排的,他们不会给海明威在这停留过多的时间,他与周总理的交谈也没有持续多久。

但是即便如此,海明威回国后还是写了一篇报告。【延安是这个国家自由主义的源头……】

【中国共产党的毛主席提供了这个国家自由思想的基础……】【这是一位谦虚的、和善的天才。在黑沉沉的夜里在这里奋斗着,为他的人民寻求和平的公正的生活……】

【战后共产党人一定会接管中国。因为那个国家最优秀的人是共产党人……】

这些报告是海明威呈给华盛顿政府的。

至于华府最后有没有采纳,或者说有没有探讨,那就很难说了。虽然来过中国,但这还是海明威第一次来北平。

上次他还是主要在重庆等地转悠。

“这是五百多年前的古城墙?”海明威叫停了汽车,他站在北平的城墙前忍不住轻轻的抚摸着城墙的墙砖。

“是的。由五百多年前的明代修建,然后再由清代进行过一定修缮。这座城墙确实可以说是五百多年前修建的。”

随行的人员为海明威介绍到。

“不可思议。真是恢弘的建筑。”海明威站在前门城墙那儿啧啧称奇,他掏出自己的相机,对着城墙不断拍照。

“这里距离周的住所还远吗?”“嗯,大约两三公里。”“那我们走过去吧!”

海明威显得很兴奋,他看着人来人往的城门,北京现在还有从山西来的驼队,有进城卖货赶大车的商贩,还有驾驶着四轮马车与开着现代公交的汽车。

人们的穿着也很有意思,有人穿着蓝色或灰色的中山装,还有人穿着西装,也有人穿长袍马褂,更有甚者有的人还穿着类似于清朝一样的服饰。

整个新中国正处在一个交融的大杂烩时期,乱而有序,里面迸发着一股难以形容的生命力。

这一切都让海明威这样一个作家感到着迷。

所以他不想坐车,他想亲自逛一逛这个城市。他没有等待随行人员的同意,自己迈开步子就穿过了前门,朝着北京城内走去。

随行的外交人员只能大喊:“海明威先生!海明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