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偃旗息鼓(第2/2页)
不是一点点卖不动,而是彻底的卖不动!就连《沪报》都受到很大影响,销量暴跌到曾经的三成。
因为现在国家的报纸也开始搞了,要看政经新闻就看国家的报纸。想看故事,那《朝闻》和《漫画新世代》都比你《沪报》好看啊。
我为什么要买你的东西啊?金福瑞猛然发现,自己等人原本打算用北大学子当枪使的计划还没完全开始就已经彻底破产了。
毕竟报纸卖不动了,你还怎么造势?
都没人看了啊!“气死我了!气死我了!”金福瑞在办公室里咆哮着,但是他再怎么咆哮又有什么用呢?
事已成定局了。而就在他咆哮的时候,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金福瑞怒气冲冲的接了电话,刚准备吼,对面传来的声音就让他瞬间冷静。
因为这家报社表面上的老板是自己。实际上金福瑞却知道,电话里的那个不显山不露水,永远一派和气的人才是真正的老板。
“小金,报纸的事情办的怎么样了?”“老……老板。”
“诶,现在不能叫我老板,要叫我委员,知道吗?”“知道了,金委员。”
即便对方看不见自己,金福瑞依旧是毕恭毕敬点头哈腰。
电话那头的金委员继续说道:“我听说我们的报纸销量不行了?”
“对。”金福瑞擦了擦额头的汗。
电话那头的金委员不露喜怒的声音传来:“我知道了。不光是我,我知道还有其他几个人或多或少也受了影响。”
“既然这样,那就停了吧。”“委员,那计划?”“计划?什么计划?”
“啊,没。没有任何计划,您听错了,我说的是技法。”金福瑞立刻改口。
“嗯。”电话那头的金委员略显满意的声音传来:“现在中国初定,我们要为国家出出力。尤其是我们这些文化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我们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嘛。”
“比如动动笔杆子嘛。”电话这头的金福瑞小心的问道:“您的意思是。”
“歌颂祖国嘛。新中国成立才一年,就已经完成那么多事情。这还不值得我们歌颂吗?”
“明白了。”金福瑞点头道。
电话那头的金委员满意的说道:“行了,那就这么说了。我和其他几个委员还要开会,剩下的事情你看着办吧。”
“做生意嘛,有赚有赔,不要计较一时得失。我们要耐得住性子。挂了啊。”
金委员挂断了电话,金福瑞恭敬的听筒放回去,仿佛金委员就在他身边一样。
而挂会去之后,金福瑞才脸色冷下来。
“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吗?”“明白了。”金福瑞的怒气很快平息了。
而一开始针对《朝闻》的打击,也被叫停了。因为不叫停也没有意义了。
计划已经失败了。不计较一时的得失,那就是说许多人要被抛弃了。金福瑞暗自揣测,因为许多报纸和文摘已经养不起那么多的笔杆子了。
看来只能让他们只求生路去了。
自己只能围住价值比较高的那群人了。
一场尚未来及的爆发的冲突,在被另一个赛道的黑马击败后便消散于无形。
而带来的冲击便是许多只能动笔杆子。
但是水平又不是特别好的人失去了工作。
一部分人继续骂天骂地,而另一部分人不得不选择进厂拧螺丝。
因为人总要吃饭,总要活着。这场无形之战,先胜利了一小场。
而李锐还必须要和人考虑关于推广字典、简体字、拼音等项目。
新中国一直在扫盲,但是效果不能算很好。实际上在另一个时空中,一直到七八十年代还有很多农民和底层劳动者不认字或者说识字不多。
其中原因有很多,学习文字的成本很高是一方面。这个成本包含了精力成本,时间成本等。
许多底层劳动者没有迫切的识字需求。
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做这件事。
而现在,李锐用《朝闻》和《漫画新世代》尽可能的调动他们识字的积极性,不说有多少贡献吧。
反正能比之前积极一点就是好事啊。而除了学习积极性外,推广给广大民众学习的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一个是《新华字典》。一个是汉语拼音。还有一个便是简体字。必须要激发底层民众自学的意愿,这才是正理。
原本李锐还以为这件事会引起很多人反对呢。
但是出乎意料,自己把这个投出去之后居然静悄悄的。
反对派是都偃旗息鼓了?
要知道历史上搞简体字和汉语拼音可是没少搞得一地鸡毛。
李锐带着一种警惕的心理参加了一场由他主持召开的文化工作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