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辩论与烧毁(第2/2页)

“以我个人读书的经验感觉,即便是作为白话文先锋的鲁迅先生,他所写的文章其实还是有一些难读和晦涩的。”

闫凯说的话引得一众理科生们纷纷点头。

确实如此,鲁迅先生是白话文运动的一面大旗,他真正意义上开创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先河。

但是鲁迅的文章好读吗?并不是很好读,其中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需要仔细琢磨后才可以理解的。

就像是《孔乙己》中,穿长衫的客人和穿短打的客人无形中构筑的两个世界。

而这仅仅只是这片短文中的一角罢了。

其中的各种隐喻更是不胜枚举。莫说这是过分解读,实际上鲁迅的书文章就是需要深刻解读的,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在看完文章后大汗淋漓畅快无比。

闫凯说道:“诚然,我认为鲁迅先生写的东西很好。如果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么会有一种骨头都在燃烧的感觉。

但是读懂鲁迅先生的书是有门槛的。而且这个门槛不低。我相信哪怕是很多接受过教育,读过高中的人也不敢说自己完全读懂了鲁迅。”

“包括我们现在所发行的很多文摘、杂志。抛开那些神鬼志怪和鸳鸯蝴蝶的三流文章不谈,也不谈鲁迅先生。

我们只谈现在的大先生,包括巴金先生、老舍先生、矛盾先生所写的东西,哪一个是只认识三五百字的工厂工人能简单读懂的?”

闫凯清了清嗓子:“老舍先生、巴金先生在报纸上、杂志上写的那些文章工人们读不懂,农民更不敢兴趣。那他们能看的还有什么?不就只剩下神鬼志怪和鸳鸯蝴蝶吗?”

“所以我觉得对《朝闻》的批判大可不必。它有它的巨大作用。”闫凯的发言得到了理科生们的一众支持。

但是却并不能说服夏平忠等文科生。

夏平忠开口辩驳道:“文学有文学的严肃性。书面写作有书面写作的基本规则。就向你们做数学题,难道你们能不遵守公式随意做吗?”

“文学的严肃性是要求文学是要在一定的规则框架下进行构建。而不是想到什么就随意去写,若不然和街头巷尾的长舌妇窜闲话聊八卦有什么区别?”

“夏平忠同学,我认同你的这部分观点。但是你不能否认普通工人也是需要精神产品的吧!他们看不懂巴金、老舍,读不来鲁迅。他们所能看的不就只有各种猎奇小报?”

“闫凯同学,你说《朝闻》能给普通工人带来精神产品,这点我同意。但这是好是坏,要看你站的角度是长远还是近切了。

在近切来说,它确实可以。但是从长远来说,它不是破坏了我们中国文学的发展吗?!难道我们的文学以后就只剩下一堆口水文吗?”

文科生与理科生所站的角度完全不同。

夏平忠等人所看中的是文学的严肃性和写作的深度,认为过度口语化写作只会破坏文学的严肃性。

而作为理科生的闫凯则认为,应该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朝闻》目前切实的解决了工人和农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两方谁都说服不了谁,不过哪怕是争的面红耳赤,两方也是就事论事。

只是在为自己的观点而进行辩论,没有发生任何人身攻击的事情。大家是为了道理在辩论,目的不是谁赢谁对。

而是要在辩论中找出更多的道理和一件事物的好坏。

并且利用辩论,以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件事,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是无脑站队的+1。

所以哪怕学社内对《朝闻》的辩论大家互相辩驳的很激烈。但是这场辩驳后,大家依旧可以心平气和的进行下一轮推书。

只不过对于《朝闻》的论点,大家表示可以放在下一次在开大会辩论罢了。

如果说进步学社内对《朝闻》的讨论仅仅只是微风轻轻掀起书页的一角。

那么在上海静安的《沪报》编辑社内已经是暴风骤雨了。宽大的会议室内,密密麻麻座无虚席,甚至还加了很多座。

若是有文化人在场的话就会惊愕的发现,似乎上海知名的文人、记者中已经有一多半人到场了。

这里有人穿着长衫马褂瓜皮帽,也有人穿着西装衬衫三件套。一个个仪表堂堂,一个个风度翩翩,一个个文质彬彬。

但是往日里一派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们,今日坐在这却都是满面怒容。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会议桌上摆着一份《朝闻》。忽然一人站了起来,快步走向会议桌,抄起《朝闻》用进口的高档美国打火机将其点燃。

瞬间《朝闻》化为飞灰。众人注视着这一切,突然有人高喊一声:“艺林兄烧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