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朝闻》(第2/4页)
文化产业的权柄实际上是被旧文人阶级一直把持着的。
而这群人中又以前朝贵族居多。
因为贵族阶级是掌握了文化话语权的阶级,莫看这些人亡国时如何。但不可改变的一点是,他们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接受过旧时代的精英教育,在变革之际也接受了新学教育。虽然亡国了,但是这群人却牢牢的掌握着文化话语权。
还有因为他们会玩(精英阶级的特权,穷苦百姓可没时间也没钱玩)。
所以他们反而能在民国的历次文化运动中活的很好,甚至不断壮大。形成他们自己的力量。
就像是李锐打击的花边小报,其中很多的幕后老板都是前朝贵族阶级开办的。
这群人最后以尾大不掉的形势一直存活了下去,而且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另一个时空中的新中国,毛主席不是没看见这一切,但是毛主席也徒呼奈何。
他只是一个人,不是神。把他掏空了吃净了,他一个人能写多少文章,能发多少社论?
他需要更多的帮手。但是很多能拿起笔杆子的文人却不一定认同马列主义。
倒不是说他们坏,而是因为他们聪明。因为太过于聪明,他们才会觉得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既然打从心底里就认为了这场社会实践会以失败收场。
哪怕他们尊敬毛主席,听从毛主席的号召去创作去书写,但是出来的东西总是不那么对的。
简单来说就是这群人相信毛主席,但是却不相信马列。他们会跟着毛主席走,但却不会跟着马列走。
这也是在另一个时空中晚年的毛主席为何如此孤独的原因。
不过这个时空中世界变了。毛主席读着李锐整理的中国近代史,每每看到后面都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晚上时不时会被噩梦惊醒。
不过当他看着李锐帮他整理出来的一书柜的书籍,他又能安心的睡下去了。
因为这一次大道不孤。就像是李锐当了文宣口一把手后,第一件要抓的事情就是把全国文宣抓到手里,首先要做的就是版号。
李锐的版号政策是在1950年十一月始宣布的,而且将在1951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
给所有报纸四个月的缓冲期,全国所有报纸杂志都需要在1951年5月前取得版号。
而北平、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的报纸媒体则将这个时间缩短在1951年3月前完成。
如果没有取得版号,所有报纸、书籍、杂志统统不许发型。
这政策一出来,可以说激的全国上下一大片旧文人都在谩骂,简直要骂飞了。
但是随他们怎么骂,这个事情是必须要执行的。不能和另一个时空中那样,因为种种问题而耽搁下来。
而且不仅要将媒体版号控制起来,而且在之后所有报社杂志的记者都要进行统一的职业考试。
考不过关的将取消记者资格。当然这一步会在更后面一点,李锐估计着要放到1951年底了。
因为李锐根据后世的新闻记者学习材料进行改编的记者教科书最近才搞好。
刊印再到发往全国,也要一两个月了。总是要给人学习的时间。当然,估计这个政策在一颁布,会有更多人跳出来骂娘了。
但是这还没完,等到记者证的政策开始之后,李锐已经准备好下一步了。
规定稿费最高上限、记者工资标准、主编工资标准,同时规定报纸上广告数量,以及报纸上的广告涉及虚假宣传,媒体主编和广告部需要负担连载责任等。
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后续政策等等。这是一套组合拳,李锐没有一次性打出去自然是有他的原因。
这是文化产业战线上的切香肠战术。不能操之过急,只要一步步来就能瓦解那批人。
扫掉这批人,才可以对付那批隐藏在更深处的人。
因为这批旧文人就是为他们摇旗呐喊的爪牙。
李锐的车很快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办公的地方。
不过两人都还在忙,李锐也不急就在花厅等着。同时他手上还有着两份《朝闻》的样刊。
如李锐所说,如果是其他产业与这个时代的产业进行对撞,自己没什么把握能赢。
因为网吧的体量还是太小。
但是要是有人头铁的想在文化产业上和他对撞,那么就等着被他活活撞死吧。
《朝闻》周刊李锐从基地里搞学搞影视的一些年轻人里抽掉了几个出来。
他们一起搞,也就一天多的时间就搞完了。有电脑帮着排版,速度快的很。
而内容更不用担心了。是的,另一个时空中的毛主席缺少笔杆子。但是这个时代李锐可不缺。
要么去后世的网站论坛上千字五十的找枪手直接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