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实在不行还有外援(第2/3页)

还是让这些人在国内学习破晓基地整理出来的资料吧。

中国几个农校都直接换了教材,不使用苏联的教材,而是直接用破晓基地整理出来的新教材。

为此毛主席又写了一篇文章,《不光要打破传统文化的封建迷信,也要打破科学的封建迷信》。

表示科研人员需要有质疑的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不能因为迷信权威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胡适说的,毛主席引用。)

这文章写的李森科更不开心了。

不过斯大林自然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和毛主席闹矛盾。

当然,现在中国有了李锐的网咖后。

对于苏联方面技术的援助需求实际上减少太多太多了。

因为这年头所谓的高科技和高级加工工艺放在七十年后都是公开的。

只要花时间找,都能找到非常详细的资料。实际上中国人不开口向苏联求技术,斯大林还很开心呢。

毕竟援助设备和援助技术是两码事。期间的差距不可以里计。

而这个电子管厂的技术资料其实不来源于破晓基地。

因为这是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就定下来的项目。

那个时候就已经确定好了是全程苏联的技术。

等李锐和他的网咖来的时候,这个厂都建了大半了。

破晓基地自然不好插手电子管厂的事情了。

虽然李锐对苏联人在电子信息技术上的成就不甚满意。

但是想来一个电子管厂应该不会出问题吧。

所以他也完全没有上心过这个电子管厂。

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电子管厂还能出问题。有人在反对提出质疑的学者。

还有人问道:“你是谁啊,怎么感觉你比苏联专家还牛气?”

提出质疑者拍了拍袖子:“单宗肃。”

单宗肃丝毫不因为提出钼丝质量不行的人是苏联专家而退让。

他直接说道:“我认为刚刚那位波兹尤涅尔同志说的不对。这批钼丝的质量我检查过,不能说顶尖,但至少也算是够用。”

“我拆了三十个电子管进行检查,钼丝的质量很稳定。就像我说的,比不上苏联货但绝对够用。”

“问题不是出在钼丝身上。而且现如今以我们国家的条件,强行要求我们生产的钼丝达到和苏联一个标准,这本来就是天方夜谭。”

单宗肃有理有据的说道。

现在会议室里分成了两拨人,一拨人是支持苏联专家的。另一拨是支持单宗肃的。

支持苏联专家的学者蒋东华发问道:“单宗肃,我知道你。你在民国时期就在南京帮搞过电子管厂。后来老蒋撤退,把南京的电子管厂给炸了对吧。”

单宗肃点点头:“是的。”

蒋东华继续道:“你是有经验,但是你能比苏联专家还有经验?那位波兹尤涅尔同志在电子管方面已经淫浸二十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专家了,有技术有经验。”

单宗肃反驳道:“有技术有经验就不代表他不会犯错。是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这点不会因为他是苏联专家或者是美国专家就有什么不同。”

“毛主席都在报纸上写了,要打破科学界的封建主义。不能因为对方是权威就失去质疑的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才是科学的精神。”

“我还是检查认为,不是钼丝的问题。”单宗肃坚持到。

同时他把头转向电子管厂的王厂长,他说道:“王厂长,我能去车间看看吗?”

就王厂长个人而言,他自然不希望是钼丝出现问题。

因为一旦是钼丝出现问题。那牵扯的问题就太大了。那整个上游产业都要整改。

这造成的问题也太大了。第一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第二则是会延长电子管出厂的时间。

王厂长出于各种考虑都希望单宗肃是对的。

所以他忙不迭失的点头道:“自然可以。单同志你跟我来。”

他带着单宗肃前往车间,一边带他看,一边说:“单同志,久闻大名啊。今年你们南京电子管厂小规模复工了吧。”

“对,不过现在规模很小。南京电子管厂被老蒋炸了个稀巴烂。我们现在那只能算是个作坊,都不能算是个厂。

靠一些老师傅手搓,勉强制造少批量的电子管。不过国家在修复厂房引进设备。估计年底就能和你们这差不多了。”

单宗肃说道:“王厂长,让工人们开车动起来,这个电子管的问题不动起来怕是发现不了。”

王厂长点点头:“好。”

然后他叫来车间主任,让工人重新试车。

“单同志,我听说你研发的103F和104F电子管已经开始实用了?”

“对,小规模装备吧。老蒋缺大德,走之前把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的电话设备都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