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您的职业?(第2/4页)

《中国印象》虽然表面上看是一部宣传中国的音乐电影,但是透过表面看本质。

扎罗多夫认为这是一部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主旋律电影。

一个贫穷衰弱的老大帝国,在红色政权刚刚成立一年的时间里就迸发出这样的艺术成就。

这难道不是社会主义带来的好处吗?

这难道不能证明苏联道路的正确性吗?

扎罗多夫所考量到的这些东西,恰恰是李锐带人剪辑这部音乐混剪作品时就考虑到的。

想要在苏联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播放关于中国形象,为中国建立国际存在感的宣传片,那就不得不考虑意识形态的问题。这年代的电影是逃不脱意识形态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李锐剪辑的这部电影在宣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隐晦的向苏共高层抛了个媚眼。

也幸亏扎罗多夫这样的宣传口领导人接住了这个媚眼,看清了电影的本质。

当扎罗多夫在这件事上拍了板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走个流程的事情了。

这位三十岁的苏联高层领导人,还是有权力选择让那些文化产品去东德的。

于是在扎罗多夫的授意下,这部《中国印象》很快就被拿去电影厂拷贝。

拷贝成彩色录像带送去东德的电视台。

而东德方面也支付了一万马克的费用。

作为买断这部《中国印象》在东德播出的买断费。与此同时,伊利奇吹捧中国的文章也在真理报上发表。

他在报纸上对《中国印象》的吹捧简直是快要夸的天上有地上无了。

并且在文中再三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

是苏联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帮助中国可以为苏联增加一个强援云云。

当然作为一名政治记者,伊利奇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忘记加上一句【当然,中国目前在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但这也充分证明了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人是如何被禁锢。

在中国建立红色政权后,人民是多么的开放民主。这才是中国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反正政治正确的话是一定要说的,不然的话这文章是发表不了的。

不过这篇文章发表后也在苏联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要知道现在的真理报可不是后世那没什么影响力的小报纸。

真理报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和高层都会读的报纸。

伊利奇对《中国印象》的吹捧引起了全苏联的好奇。

驻苏联大使王稼祥和李强等一众参赞和秘书经过商讨后决定,将这部电影多多拷贝,发给苏联各大电影院和放映队。

让扩散力进一步发散到全苏联甚至是全社会主义国家中。

而这正好贴合了苏联宣传部门的需求,他们既然在欧洲树立了一个东德示范区。

那么他们也不介意在亚洲树立一个中国示范区。

最关键的是中国示范区可是没怎么花他们钱的。

苏联方面以十万卢布的价格买断了《中国印象》在苏联成员国的放映权。

这买断费用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但还是那句话,这年头宣传比钱重要。

而且因为伊利奇的报道,真理报后续还对王稼祥在内的一些中国使领馆工作人员进行了专访。

王稼祥和李强都是非常有经验的外交人员,他们对拍苏联的彩虹屁很有一套。

反正就是口惠,又不是要中国给什么实利,自然是彩虹屁拍的震天响。

拍的苏联的一众大佬舒舒服服,拍的他们飘飘欲仙,这样才好从他们口中扒拉出一些好东西拿去中国啊!

彩虹屁拍的好,拍的斯大林非常舒服。

中国大使馆方面表示是社会主义拯救了中国,也感谢苏联在中国革命期间进行的巨大帮助。

斯大林甚至亲自出面简短的回应了一句:这也离不开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

斯大林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是他能出面回应,那些了解他的人都知道。

斯大林同志怕是心里都乐开花了。

而斯大林的态度对接下来李强与苏联商务部同志的谈判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当中国食品展览会落下帷幕,苏联商务部的同志和其他苏联加盟国的商务代表与李强进行了一场漫长的商业谈判。

地点就在中国大使馆的会议室,这间本来很宽敞的会议室因为一次性涌入太多人居然显得有些拥挤了。

“我们开门见山的说吧。我们需要中国生产更多的可乐,更多更多。”苏联商务部门负责谈判的代表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根据我们调查员得出的结论,我们苏联一年至少需要五千万瓶可乐。”苏联的代表还是有些保守,虽然他们觉得五千万瓶的数量已经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