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打饱嗝(第2/2页)
陈云点了点头,薯片他也吃了,饮料他也喝了。
东西味道确实不错,但问题是它真的能换来外汇吗?
“苏联人真的会花钱买吗?”陈云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这也是中央不敢打包票的事情。
因为按照李锐的计划,这是需要投资好几个工厂来生产的东西。
现在新中国太穷了,钱要花在刀刃上。如果手上真的富裕,那冒冒险也是可以的。
但现在新中国没什么冒险的资本。
面对三人不确定的目光,李锐却斩钉截铁的说道:“一定可以!”
“为什么?有什么证据能说明吗?”
“有,毛主席出访过苏联,周总理和党内一些领导也在苏联待过一段时间。你们有没有发现苏联人民的餐桌上其实除了主食和一些蔬菜外,副食品永远是老三样。”
“香肠、干酪、酸黄瓜。夏天的话会有卖格瓦斯和冰激凌的,但要排很长很长的队伍。”
李锐说的话让毛主席和周总理陷入沉思。
“1945年二战结束到现在已经过去五年了。苏联早就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了。现在的苏联已经摆脱了基本的温饱问题。”
“已经从生存类消费向着发展类消费开始迈进。苏联是个工业国家,工人数量众多且工资收入高。但市面上可以买到的东西却很有限。尤其是能提升生活幸福感的东西。”
“比如说精美的食物和漂亮的衣物等等。”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代表着东西方冷战的开始。世界已经被割裂。西方阵营不会卖任何东西给苏联,反之亦然。”
“苏联虽然工业强大,但是在轻工业和农副食品上的研究却是弱项。这从苏联人只要我们的初级农副产品上就可以看出来。”
“但是初级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太低了。真正赚钱的还是只有经过深加工具有高产品附加值的商品。我们卖给苏联一头猪赚的钱,比我们卖给他两百斤薯片赚的钱少多了。”
“而一头猪还要养一年,一个工厂一天就可以生产数吨的薯片。只要能够打开苏联的市场,让我们生产的高端副食品进入苏联,那对苏联人民来说是丰富餐桌的好事。对我们来说则是换取外汇的机会啊!”李锐振振有词:“这就是双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