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171

……

机修厂。

晚上, 杜思苦跟杜老三一起吃了顿饭。

“三哥,老五写信回家了吗?”杜思苦问。

“有。”杜老三昨天一回家,杜母就拿出了老五的信, 上面的地址现在杜老三还记着呢。他告诉了杜思苦,“在东北的友谊农场。”

老五在信中说, 那边吃的住的都不错。

可惜,杜家人都不信。

一个农场, 能哪好哪里去?

吃完饭, 临走,杜老三问:“三十那天的年夜饭, 也不回来?”

“不了。”杜思苦道,“回去了又要闹得不愉快,何必呢。”只要她不妥协, 家里肯定是没好脸色的。

杜老三走了。

他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

杜母给他留了饭,杜老三一回来杜母就把热着的饭菜端出来了, “你大哥寄来的肉, 好得很,闻着就香。”她切了一小块, 晚上煮了十多片,留了五片给老三。

“妈, 我吃过了。”杜老三道,“老四说过年不回来了。”

杜母脸色微沉, “住得这么近,怎么就不回来?没见过哪个厂子过年不放假的。”心里还嘀咕,这单位怎么着也会发年货吧, 这人不回来, 年货也不送?

杜老三直接转移话题, “妈,明天那杨家的姑娘几点过来?”

杜母听到这话就笑了,“一早就过来,说是知道咱们家里事多,过来搭把手呢。”真是个好姑娘。

杜老三:“这不好吧。”

人家姑娘是来做客的,怎么明天来了还要帮忙干活?

杜母:“人家姑娘勤快,主动提的。”又说老三,“你啊,到时候可别太看中模样,姑娘家老实勤快,差不多就行了。”当看脸没用。

说完,把饭菜还是放到老三面前,“你再吃一点,这饭不吃,这肉总要吃两口,你瞧你,在乡下都瘦了。”

正说着,杜得敏挺着肚子从里头屋里出来了,“什么这么香啊?”这是闻着肉味了。

杜母见状,夹起三块肉就塞进了老三的嘴里,“尝尝,你大哥寄来的。”

盘里剩下的还有两块。

杜得敏瞧着大嫂这做派,脸色难看。

搞得像她几辈子没吃过东西似的,怎么,还担心她抢老三的饭?

话是这样说,可饭菜的味实在是香,杜得敏馋得直流口水,不是她想吃,是肚子里的孩子想吃。

她知道杜母不好说话,便去了杜奶奶的屋。

没一会,杜奶奶就把杜父叫过去了。

“你妹妹这肚子月份大了,经不住饿,你想去厨房看看还有没有吃的,”杜奶奶说,“得敏说闻着肉味了。”

次日。

媒人带着杨家姑娘来了。

上回给杜家说亲,那媒人带女方全家都来了,惹得不少闲话。这次的媒人就带了杨家姑娘一个人,说是叫杨小桐。

个头不高不矮,正正好,模样白净,看着就和善。

这杨家姑娘到了杜家,腼腆的跟杜家人打了招呼,杜母热情的端上红糖水招待。杨家姑娘接过,小声的道了谢。

她轻轻的喝了一口,然后往屋里张望,“我听说杜奶奶身子骨不太好,我想去瞧瞧她。”

她想看看,这杜家老太太到底‘病’得怎么样,是瘫得不能动,还是其他情况,到底能活几、年?

正说着。

杜奶奶屋的门开了,只见杜奶奶从屋里慢慢走了出来,她是出来瞧未来孙媳妇的。

杜老三站起来介绍:“这位就是我奶奶,奶奶,这是杨小桐。”

杨家姑娘也站了起来跟杜奶奶打了招呼。

她心里很吃惊,不是说杜家老人身体不好,需要找个侍候的人吗,这老太太,面色红润,还能走。

没瘫没病啊。

杨家姑娘虽然腼腆,但是并不怯场,能与杜家人交谈。

杜母跟杜奶奶都很满意。

尤其是做饭的时候,杨家姑娘见杜母忙不过来,还去了厨房,帮着忙前忙后。

手脚真麻利。

杜母越看越满意,决定等晚点这姑娘走了,再问问老三是什么意思。

要是老三也同意,那年后就把两人的亲事定下来。

机修厂。

杜思苦又去了邮局,这次是给老五寄东西,防冻疮的药,袁秀红那边亲自制作的玉红膏,还有五斤香肠。

邮局虽然放假了,但是有值班的同志,可以收寄邮件包裹。

就是这邮费比平常贵一些。

杜思苦寄完东西,又绕路去了一趟供销社,买了些喜庆的糖果,有水果糖,也有奶糖,称了十斤。

她还买了对联跟窗花跟一些经放的糕点、麻花。

桃酥也买了一些。

“同志,有红糖吗?”

“要多少?”

“称两斤。”

杜思苦买完糖之后,看到卖碗的柜台,又买了几个碗跟几个盘子。先备着,以后袁秀红跟余凤敏说不定会去她那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