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到底是谁?好难猜啊!……(第3/4页)
“是引。”秦子衿轻声纠正,如同在教导蒙童,“引一束火,烧出一片朗朗乾坤。”
说罢,他举起茶盏,慢条斯理地啜一口,“你可曾见过春日修剪花枝?为了来年花开更盛,总得剪去几枝多余的。”
董太师赞同点头,欣赏目光瞧着秦子衿,“朝堂不能由奸佞操控,若是要扶正,便得有人躬身入泥潭,为大义赴死。”
关大人面露敬重之色,抚掌赞叹道:“这些年轻人求仁得仁!他们甘愿做扑火的飞蛾,以卵击石也在所不惜,这不正是读书人该有的气节吗?”
董太师再沉声道:“将来顾瑜倒台,他们的死,自会有人为之写传、立碑、昭告天下。”
比起家国大义、为国锄奸的大业,几个女子的清白与几条书生的人命,不过是微尘浮蚁,洒落于大势洪流之中。
若能以一人之死,换千万人安,便是死得其所。
若能以片言之诬,引天下之清议,亦是功在社稷。
屏风之后,谢少陵背脊僵直,如坠冰窖。
那间热气蒸腾、茶香缭绕的房间里,每一句话都像惊雷在他耳边炸响。
几人谈笑风生地安排牺牲者,像在下一盘无关紧要的闲棋,而这些人却是朝中“清流”,百姓口中的“青天”、士子们的榜样。
是他曾经敬重、曾推崇、曾想要成为的人。
一旁的董丹虞脸白的毫无血色,眼中惊愕近乎溢出。
谢少陵指尖一阵阵发麻,几乎握不住折扇。
梅公子曾劝他“风物长宜放眼量”,当时他却以为梅公子是个怕死的俗人。
此刻他终于顿悟,梅公子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知道这群“清流”是如何以人心为局、以尸骨铺道的?
是不是早就知道,秦子衿温文尔雅的外皮下,是一张冷血的算计面孔?
是不是……早就在试图救他?
*
琼林宴是金榜题名之后的第一场盛宴,亦是天家赐宴最隆重的仪制之一。
以往不过例行公事,礼部例表,翰林伴酒,但今年不同,这是天子登基以来,首次亲设琼林宴。
朝中重臣多为先帝旧臣,大多须发花白,年轻一辈苦无出头之机。
而今夜琼林盛宴,正是青云直上的大好时机。
但这机会只属于清流党人,顾党官员早得了消息,他们的“党魁”照例不会赴宴。
那位向来如此:不上朝、不赴宴、不朝拜、不请安,只独坐都堂,以一己之力压得满朝噤声。
一句轻描淡写的“不妥”,便抵过百官万言。
“党魁”都不露面,他们这些门下走狗,岂敢在天子面前出风头?
若是表现得太过殷勤,被误会是背主求荣,那才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顾怀玉虽不赴琼林宴,却来了太后寝宫。
他们姐弟二人自幼相依为命,父母早亡,感情极深。
当年顾婉嫁入睿王府为侧妃,不放心弟弟,便硬是将年幼顾怀玉一道带入王府抚养。
宫中传闻顾太后貌美如仙、心机深沉,活脱脱的妹喜妲己再世。
说她擅舞能歌,天生的狐媚子,迷得睿帝神魂颠倒,散尽后宫三千,夜夜只宠幸她一人。
但自从睿帝驾崩,新帝登基,顾太后深居简出,鲜有人见过这位祸国妖妃的真容。
顾怀玉踏入寝殿,晌午阳光明亮,素衣淡雅的女子坐在织机前,指尖翻飞间,梭子穿梭如蝶。
她织得全神贯注,连顾怀玉进来都未察觉,直到他站在织机旁,影子投在经纬交错的丝线上,顾婉才抬眸,眉眼温柔如水,“玉郎来了?”
顾怀玉身子懒散倚在织机旁,“阿姊在做什么?”
“给你织的一件袍子。”顾婉抬手示意他看向那截完成一半的布料,瞧着他眼睛发亮,“苏州绢的直缀,玉郎可喜欢?”
顾怀玉仔细端详那布料,点头道:“喜欢。”
“就是——”他顿一下,一把捉起顾婉的手腕,果不其然,那手指布满磨出来的新茧子,“若不是阿姊做得,我更喜欢。”
顾婉抽回手来,眉梢眼角尽是柔和,“自家人做的衣裳,穿在身上才暖和。”
顾怀玉了解她的性子,别看他这个姐姐温柔贤淑,脾气却是一顶一的倔,决定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所以他不劝顾婉,扫一圈空荡荡殿内,“锦儿呢?”
顾婉这才放下手中的纺锤,无奈摇头:“去上林苑玩了,你若是再来早些,倒要帮我好好教训他。”
“怎么?他连你的话都不听?”
顾怀玉挑眉,他这个外甥调皮捣蛋,整日惹是生非,既不像顾婉,也不像睿帝——不知道倒像了谁。
顾婉瞥他一眼,板起脸道:“张太傅府上前些日子办白事,他家老夫人去了,你猜那小孽障做了什么?半夜三更爬到太傅院墙外学鬼叫,把老人家吓得差点厥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