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第2/4页)
葡萄牙船运输而来的橡胶片,最大的也就一米见方,小的也有一尺见方,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可以直接使用。
比如打磨了做鞋底子,耐磨防滑,好不好穿,穿过的都知道。
比如裁剪了做水井垫子用,由此,德亨“发明”出了压水井,好不好用,力弱的妇女和几岁的小孩子最知道。
比如片的薄薄的,铺在地上做防水防潮的垫子,这一点,被康熙帝赏赐的随扈侍卫们最有发言权。
……
但是,没有经过处理的天然橡胶有各种缺点,比如,御寒发脆,遇热发软,甚至是变形。
这大大削减了橡胶制品的实用性。
做鞋底子、做活塞、做防雨防潮布这些,是打动不了康熙帝的,德亨想让康熙帝下旨,以国家的力量,在海南,甚至去南海上占据岛屿大力种植橡胶树,就必须拿出打动他的巨大利益和好处来。
对一个皇帝来说,巨大的“利益”和“好处”可未必是钱财和国家的未来发展。
对一个上了年纪的皇帝来说,什么才能最打动他呢?
德亨想到了轮胎。
这两年,除了去热河行宫,或者坐船的行程,康熙帝已经不大出门了。
是他不想吗?
不,是他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住陆地马车的颠簸了,所以,他除了坐船的行程,其他都不去了。
就是再平整的道路,木头车轮走在上面,也是晃晃悠悠的颠簸的。
这种颠簸,有些人能承受,有些人就不耐承受。
比如,出门在外,德亨是能骑马,都不愿意坐车的。
但若是有了充气轮胎就不一样了。
充气轮胎会将大幅度的缓解马车的震动,若是行使在平地上,会让坐在车里的人,几乎感受不到震动。
所以,德亨的目标是用橡胶做一个充气轮胎出来。
而如何将橡胶变的更稳定更适用,德亨是知道的,就是硫化。
非常可惜,德亨只在中学化学课上学过硫化原理,硫化方程式他都还隐约记得,但是,实际操作呢?
化学老师没带领他们上实践课啊啊啊啊啊!
所以,橡胶硫化技术,全靠他自己摸索。
中国是有化学基础的,比如道家炼丹术中,硫磺的使用就是重中之重。
但是,德亨找来的会炼丹的道士都是骗子,不仅没有达成研究的目的,还被康熙帝和胤禛分别叫去问话,康熙帝是告诫他小小年纪不要学歪了,胤禛则是问他有没有胡乱吃丹药。
德亨:……
德亨只好和他们解释,他找道士有其他用处,不是炼丹。
胤禛对德亨折腾着弄什么橡胶很是不以为然,每次见他都要考教他的功课,若是稍有不让他满意的,就是一顿责罚,试图用读书消耗他的精力,这样他就不会天马行空的瞎想了。
倒是康熙帝对德亨的设想很感兴趣,然后提醒他,让去他找在京的传教士和外国人。
说真的,在京的传教士和外国人,德亨差不多都见过也了解过他们的本领了,这些人在天文、物理、数学、绘画、音乐上或许有建树,在化学方面就没什么认知了。
好在,从俄罗斯回归的使团救了大命。
康熙帝组建的这一支出使俄罗斯的使团,从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出发,到康熙帝四十八年八月回归,不仅带回来了彼得大帝和罗马教皇的亲笔书信,他们还带回来了包括俄罗斯、普鲁士、法兰西、英格兰、荷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十七个大小国家的国书。
康熙帝知道欧洲有很多国家,但他不知道,居然有十七个之多。
而且,有可能更多。
除了国书,随使团而来的,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各色人等,比如,擅长化学研究的普鲁士人约翰。
以及,特地带来一台显微镜做礼物的英国外交官。
因为这台显微镜,康熙帝对这个英国“使臣”极尽礼遇,然后让他带走了大量的丝帛金玉首饰茶叶等做礼物送给他们的安妮女王。
德亨对显微镜只稀奇了一会子就失去了兴趣,他心心念念的都是怎么处理好橡胶,所以,他很快和约翰建立了友谊,并且相谈甚欢。
这些外国人在东方宫廷里待了两个月,很快就要离开,为了能留下约翰,德亨说服了康熙帝,给他一个男爵爵位。
册封的金册和官服很快做好了,但德亨只拿给约翰看了一眼,就收回了。
笑话,轮胎还没做出来呢,做啥子白日梦呢。
但显然,男爵这个爵位很吸引约翰,他不仅留了下来,还组织建设了现在的化学实验室,带着德亨和其他人进行化学研究。
包括他那座巴洛克风格的小型宫殿,都有他的中途参与,这让德格里很不爽,因为这座宫殿是他的杰作,约翰中途插进来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