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康熙帝采纳了德亨派出使团的建议。

自从知道了他们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球, 球的另一面还有不亚于中国的大陆,还有着另外的王权、神权和国度,他就想派遣使团去出使, 去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可惜,出于种种原因,也是因为没有路线,他派出去探路的人要么中途返回, 要么杳无音讯,真正有来有回的出使始终未能成行。

现在机会都放在他眼前了,不管是纸上的路线图还是活生生的向导都近在咫尺,要是再不行动,他就不是康熙帝了。

康熙帝让内阁商议,组建使团成员和注意事项。

结果,内阁就到底有没有必要专门组建一个使团去出使一个不毛之地的部落国家争议不休,有支持的, 有反对的。

反对的列出了种种原因, 觉着没有必要。

内阁的推拉让康熙帝很不高兴,最后他独断专行, 让内务府总管大臣鄂伦岱组建一支使团和商队,随着伊凡他们去莫斯科面见彼得皇帝。

和给莱蒙科夫的那封国书不同,康熙帝的使团所携带的国书是用满、蒙、汉、拉丁文四种语言书写的官方国书,与莱蒙科夫带去的那一封主客相辅相成,互作补充。

就这一支使团的人数上,鄂伦岱来征求德亨和阿灵阿、马奇的意见。

阿灵阿和马奇商议了, 以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尼布楚条约》时候索额图和佟国纲使团的人数为标准, 减半。

毕竟, 他们此次是去友好出使的, 不是带着火药味去谈判的。

当年索额图和佟国纲组建使团到尼布楚与俄罗斯使团签订条约时,是带了谈判人员、文职人员、前锋军、护军、火器营兵共800人,不包括水军、陆军、个人亲军、役夫等。

实际上,当年在尼布楚谈判,当时大清这一方,出动了一万人左右,骆驼、马匹等军用、民用牲畜,超过两万匹。

此次使团人数减半的话,就是400人。

400人的使团,很多了,再加上运送货物的内务府皇商,人数只会更多。

这400人的使团,有内务府职官和各专业方面的人才,有前锋、护军,有火器营枪手和炮手,有太医、翻译、法国、葡萄牙等国传教士,学习俄罗斯等洋文进度快的内阁典籍科学生,全都是满蒙内外八旗之人,外汉军旗(内务府汉军旗为内汉军旗)的只有寥寥二十来人,只有四位太医是汉人。

德亨问道:“为什么没有国子监学生和翰林院官员?”

鄂伦岱笑道:“这些文官,平日里耍嘴皮子找事儿没他们欢的,到了干真事儿时候,就成了缩头乌龟,不顶用。”

德亨没听明白。

马奇叹道:“害怕苦寒和旅途劳累,不愿意去。你敢相信,他们当中,甚至有不会骑马的。”

这让一直亲近汉人的马奇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些汉人。

君子六艺都学到狗肚子里面去了吗?

当然,这是马奇另一种形式的“何不食肉糜”,在此不多做辩证。

但一些汉人顶着“读书人”的身份就自以为高一等、且凭此目光短浅好逸恶劳不肯吃苦只肯吃女人胭脂的劣习确实是广大存在着的。

当年组建去尼布楚谈判的使团时也如现在一样。

马奇竭力说服康熙帝将一直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汉人加入使团,结果呢,被康熙帝点名的两位汉人朝臣,吓的纷纷抱病请假,气的当时为御史大夫的马奇将他们参回了老家,朝廷汉臣们更是被康熙帝在大朝议上好一顿冷嘲热讽,说他们“上不得高台面”。

德亨现在只听着,都觉着丢脸至极。

虽然丢脸,但那两个狗屁汉人文臣不能代表所有人,德亨是一定要让汉人参加此次出使的,他道:“去问问席文毓,他认识的同学多,让他去游说,使团当中必须要有汉人。”

鄂伦岱不解:“为什么,要我说,他们不去正好,本事没几个,叽叽歪歪的事儿忒多。”

德亨:“相反的,耍阴谋诡计他们是一把好手,同在异国他乡,我们都是东方人,是天然的共同体,需要团结互助才能在异乡生存。使团中需要这样的人辅助,可以规避许多陷阱。”

鄂伦岱砸了砸舌,得承认,德亨说的没错。

马奇道:“席文毓倒是想去,他提了,但皇上没允,要他去联络汉人倒是不失一个法子,不过,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吧。”

德亨突然想起来,问道:“大牢里是不是还关着许多汉人文官?”

因文字狱获罪的汉人啊,还有贪官污吏啊,被陷害获罪的啊……锁牢里多浪费,发配俄罗斯去多好。

鄂伦岱几人面面相觑,阿灵阿道:“您是说,让他们随使团出使?”

德亨点头:“不行吗?我觉着宁古塔他们能去的,俄罗斯也能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