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含加更)(第5/6页)

这就是以彼之矛,攻我之盾了。

……

如果让吕布听到这句河内为精锐之矛的形容,会如何作战不好说,但肯定心情不错,比如现在,就让刘秉觉得自己有点耳朵疼。

吕布他的嗓门实在是太大了!

但要吕布自己说的话,这怎么能怪他。他只是想炫耀炫耀而已。

之前落败于黑山军后,就算先弄死了王匡,又暴打了一顿白波贼,他也总觉得有点说不上来的不痛快,好像有气没有发作彻底。

现在就不同了!

他是征讨南匈奴归来的,接连数场胜仗,不止圆满完成了陛下交代给他的任务,把南匈奴前两年劫掠并州所得,全给运了回来,还狠狠地在并州老家出了一波风头,说是衣锦还乡也不为过。

这好差事是陛下给的,好建议是荀攸提的。

于是他一边继续说着自己先前的战况,“不动声色”地强调了几次自己的神勇,一边又终于反应过来了什么,夸赞了陛下两句高瞻远瞩,又把荀攸引荐到了陛下的面前。

吕布的声音也终于在此时停了下来。

刘秉沉稳地点了点头:“久闻颍川荀氏子弟多出大才,荀文若有王佐之名,想不到荀公达也不遑多让。”

荀攸面色复杂地看着眼前的青年。

他在随同吕布赶回的路上,已收到了从河东扩散出来的天子檄文。

一时之间,他竟已顾不得去想,自己不得不跳出来出谋划策,暴露了身份,到底该不该算是孽缘,只是在想,这样一位陛下,是否真有扭转时局的能力。

只是在此刻的会面中,连那后半句问题他都已经来不及多想,连忙拱手应道:“当不起陛下夸赞,攸只是做了些分内之事。”

分内之事?

噗……刘秉心中莫名觉得有点好笑。

从他的立场来说,假扮的皇帝忽然得到了一个成熟智囊的帮扶,还说什么“分内之事”,着实是有一点滑稽了。

但这情绪并未反应在他的脸上,而是变成了一句话:“既然公达来投,我想听听,你对……”

“陛下!”远处发出的一声高喝,忽然打断了刘秉的话。

“陛下——”

他抬头望去,就见张燕奔马而来,未到近前,已娴熟地跳下马背,急跑两步,抵达了刘秉的面前。

不等刘秉发问,他已迅疾开口:“陛下,洛阳增兵孟津渡口,挂出了新的军旗!”

刘秉目光一凛,心知局势紧迫,连忙问道:“旗号何人?”

董卓的应对终于来了!

张燕答道:“我令人凫水渡河,潜中查看,那旗上,是一个段字!”

“……段?”刘秉困惑极了。

他记得董卓麾下有什么李傕郭汜,这个“段”是从哪里来的?

张燕反正是不知道。

还是荀攸闻声上前,给出了解答:“陛下,这个段,是武威段氏的段!”

“董卓麾下的武将亲信,自他入京后,各有升迁,但只有其中能力出众者,才得到了中郎将之名,其中一人姓段,名为段煨,出自凉州武威段氏!”

想到此地并不只有刘秉这位陛下,还有并州出身的吕布和冀州人张燕,应当对这位将领的情况并不太清楚,荀攸继续解释。

“武威段氏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孝桓皇帝朝时的太尉段颎。此人在凉州征战羌族十余年,斩首羌人三万有余,缴获牛马四十万,汉军部曲损失却仅有四百余人。凉州名将之中,属此人杀性最重,也堪称用兵如神!段颎去世至今,已有十年,但提起他的名号,在凉州仍能止小儿啼哭。这段煨,就是他的同族。”

虽然说因为一个人的战绩,就觉得全家都很能打,其实是不太合适的,但很显然,段煨能在董卓麾下占据一席之地,肯定不是因为他有这份亲戚关系。

当刘秉带人隔河遥遥相望的时候,也看到的是一片逐渐成型的军营,随着玄色军旗招展,隔着江上雾凇,送来了一阵肃杀之气。

毫无疑问,这也是董卓,对那份檄文做出的应答。

……

而此刻,段煨作为此地主将,也正在巡视着这座正在沿河而起的军营。

身量高大的将领挎着一把厚重的大剑,昂首阔步之间,带着迫人的杀气,可偏偏他眉眼深沉,神态沉稳,又并不似一把已然出鞘的利刃,而是一柄暗藏锋芒的刀。

当站定在河边时,他终于停下了脚步,向一旁同行的文士投去了一眼,正见临河的冷风吹起了对方鬓边半黑不白的头发,更显老成持重。

似是感觉到了身上的视线,文士懒散地抬了抬眼皮:“段将军似乎对我有意见?”

段煨哼了一声,回道:“不敢,毕竟是太尉的吩咐,让我与你同守此地。真是想不明白,李文优为何非要你来为我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