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老兵退伍迎新(第2/7页)

就在众人准备和大堤共存亡,赴死作战之际,支援的部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赶来了。

道路塌陷,就搭梯子。土石覆盖就手搬掀铲,一组累了,下一组上,水淹找不到路,直接拽着绳抱着浮木以身探路。

就这样第一批支援兵到来,有了他们的加入,换下精疲力尽的特战三连。

甚至他们自己都没办法走路,被搀扶着,被背着下来。

即使下着雨,雨水打在脸上也顾不上,疲倦的双眼呼呼睡去。

休息大多不到两个小时,全体官兵又立刻投入抗洪救灾当中。

随着后续部队的加入,古兰桥水库保住了。

临时转移的群众被陆续护送到更安全的地方去。

风雨交加的一夜,

第二天,雨小了,风停了,疲劳的一晚上战士们相互挨着,手脚泡的发白掉皮,疲倦闭着眼睛。

稍稍有点动静,立马睁开眼警惕想要站起身,以为要换班了。

下游的村镇水淹院墙,只能看到屋脊还竖立在洪水里。

救灾远没有结束,抗洪只是第一步。

陆军航空某直升机团机组空降兵,飞到前线了解情况的同时,也往下抛掷救灾物资。

吴文峰作为特战三连的连长,把有限的物资只留下一分部,剩下全部分给村里自发来支援的壮力。

双方相互推搡,直到吴文峰说后续救灾资源还会过来。

即使收下,吃的也是掰一半强塞到旁边战士手里,朴实的说着,“你吃,你吃,吃饱了才有力气。”

吴文峰在四周走动一圈,特战三连的兵,或蹲着,或躺着,每一张脸他都多看一眼。

直到把所有人打量完,瞳孔发红,手里攥着一排长递的水,往角落里蹲下,一直低着头不发一语。

堤坝保住了,吃喝歇息完接到上级命令,要转移到另一个救灾点。

全体都有整装奔赴下一个地点。

这场洪水影响很大,到处都被淹了。

特战三连赶到一处村庄时,整个村子都泡在水里,来不及撤离的人,都被困住了。

周晚风亲眼看到五个月大的婴儿,被母亲抱在怀里,可孩子早被水呛死了。

“救救我孩子吧,求求你们救救我孩子吧。”

只当孩子睡着母亲,捧着冰冷的身体,颤抖往前递,只求先救自己孩子。

疏通河道,清理淤泥。

这一忙就是整整四天,

身上衣服干了湿,湿了干。

阴沉的天终于见晴了,道路清理干净,恢复交通,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的进来。

广播,新闻也都在说救灾的后续。

返回部队那天,太阳晴朗,特战三连在村民欢送声中渐渐走远。直到上了大路,军卡车上的士兵全都沉默了。

眉眼充满疲倦,扭头看到车厢内空旷位置,直接低下头。

起先是吸鼻涕的声音,到后面是压抑不住哽咽。

男儿有泪不轻弹,在连队被训到起不来都没哭的一帮人,一手捂着眼,一手捂着嘴,深怕自己声音传出去。

来的时候一起喊口号,回去的时候人不在了。

抗洪救灾的时候顾不上,这会静下来,才有力气想那些再也回不了的人。

“呃呜呜。”想到死去的战友,也想到洪水里丧命的人,哽咽声怎么都止不住。

当黄金时间段的新闻还在播报落实灾区重建,保证灾区衣食住行等问题时。

营部正在开追悼会。

救灾牺牲的烈士家属抱着孩子的骨灰盒,几乎哭死过去。

追悼会一度被打断,再打断。

周晚风没站在队伍里,在追悼会开始之前,她就避开了。

她第一次参与部队的追悼会,现场的布置她也参与其中,国旗,军旗,摆放花圈,挽联,追悼台,哀乐,挂遗像,骨灰盒。

营部的首长致悼念词,每一名牺牲烈士生平都被提及。

她耳里听着“忠于使命,无私奉献”的悼念词,眼里却看着一面墙上挂着一排排的黑白遗像。

其中有她熟悉的,也有她不熟悉的,熟悉的都是特战三连的兵。

她能精准的喊出他们的名字,也能想起在连队里撞到他们时慌忙的敬礼喊“周排长好。”

鲜活的面孔如今都成了墙上庄严遗像。

周晚风只觉得心口憋得慌,透不过气,她想大口大口喘口气,畅快的呼吸。可她很清楚,自己就像一条沉在水底的鱼,怎么都不得劲。

深深吸口气,她不由的想到上一世。

打打杀杀也是家常便饭,为名为利,总有人甘愿豁出命来。赢了权财两得,输了烂命一条。

死人她见过不少,贪婪的,狡诈的,都是死有余辜。

这一次,不为自己,只为无私。

她看着牺牲烈士资料,最小的才十九岁,最大的二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