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许红桦虽性格温和,但……(第3/4页)

这是个缺油少调料的时代,没有人会用大量的香料、调料、油去烧这没几两肉,还极其费油的玩意儿。

有功夫烧这东西,还不如抓一些鱼回去煮一煮了,至少肉多。

珍珠、螃蟹、小龙虾,许明月盘算了一圈,居然都不适合养植,珍珠就不说了,现在是个计划生产的时代,讲究一个务实不务虚,珍珠这样不当吃不当穿的东西,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就属于务虚的东西。

螃蟹就更别说了。

两者相比较而言,可能还是饲养珍珠比养蟹更具可操作性空间,只怕效益也不大。

至于小龙虾,在国家没有彻底解决老百姓的吃油问题前,让老百姓养殖小龙虾,买卖小龙虾,根本不切实际。

还有种葡萄、桃树等果树,在看到桃源乡过去大片被砍去的,只剩下木桩的桃树林,许明月也是沉默了许久。

看来看去,最具可能性的,居然还是稻田养鱼。

整个水埠公社所有大队跑下来,已经到了五月份。

五月初,又有一批知青被分到水埠公社和五公山公社来,除了这些知青外,在七零年,闹了好几年革命的红小兵们逐渐没那么疯狂的时候,有一批人,受到之前与苏熊国局势的影响,在这一年改组,京城工业管理局的局长和书记被红小兵们赶下台,取而代之的依然是红小兵们为首的革命委员会。

他们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苏修’的罪名,大范围的清理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

电力行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都被打为‘苏修’,科研、教育、设计等电力相关的单位、机构、人员,全部被这股红色浪潮淹没掀翻,不光是很多电力设备遭到破坏,过去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器材和相关人员,更是遭受到了迫害和打击,巨大的红色浪潮使得水埠公社的蒲河口劳改农场,再次迎来了四十多位电力行业的‘劳改犯’们。注①

已经回京的魏兆丰在发现电力行业遭受巨创的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上山下乡所插队的临河大队,想到他在回京前所待了半年的蒲河口劳改农场。

蒲河口劳改农场颠覆了他以往对劳改农场的认知。

他本以为临河大队就已经足够特殊,尤其是他回京之后,得知亲朋们下乡到西北、北大荒、蒙古大草原等地方的人所过的日子和遭遇的事情,再对比他在临河大队的生活,若不是那次革委会的突击检查,他现在还在临河大队当他的老师,过着他平静的生活。

他去请他大伯和爷爷帮忙,将这些电力行业的‘劳改犯’们,全部发配到了蒲河口劳改农场。

这是蒲河口第一次一次性迎来如此多的‘劳改犯’!

劳改犯们这些年是什么下场,这些在电力行业做着科研、设计工作的电力人员们,看的比谁都清楚,原本以为最开始的那几年红色风暴已经过去了,这样的浪潮不会影响到他们,没想到一次权利的更迭和改组,直接烧到了他们这些电力行业的科研人员。

这使得很多搞了一辈子科研工作的他们同样是心灰意冷。

这次去接他们的不是许明月,而是会说北方话的周宗宝。

周宗宝接到这些人后,和许明月在时一样,先登记他们的名字和擅长的事情。

这些被打为‘苏修’的电力行业的科研、设计人员没有一个敢说自己是搞科研和电力相关的,大多数都沉默着不开口,甚至有些人说自己擅长的事情是做饭和打扫卫生。

倒也有个别性格硬气的科研人员,直言自己擅长的就是电力相关的工作,之后就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一副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不想活了的模样。

然后他们就被分派到了蒲河口的发电机研发中心。

许明月是在这些电力行业的科研人员们到来一周后,才收到的魏兆丰的电报,才知道他居然给蒲河口,给水埠公社送来了这样一份大礼!

电报中,他还简单的提了吴城,没有多说,却让许明月心头一跳,心想二叔突然被调到吴城当什么革委会的副主任,不会是这小子在背后使得力吧?

想到他在临河大队时,因吴城革委会的突然袭击,导致他被批斗的惨状,许明月摇摇头,挥去脑海中的念头,如此敏感的时期,魏兆丰家又在京城,鞭长莫及,应该和这小子无关。

她也没有多问,只对电报中提到的下放来的几十位电力行业的人才感到惊喜。

对于他们这样地方偏僻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的小山村来说,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许明月在得知这次送来的四十多位‘劳改犯’居然全部都是电力行业的人才后,才知道整个电力行业的人都倒了霉,这次她亲自赶到蒲河口,亲自去见了这批新下放过来的电力大佬们,然后将这批散落在蒲河口,挑堤坝的、扫厕所的、厨房后勤做饭的、田地里拔草的、收割麦苗的电力大佬们通通打包送去了发电机研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