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好在最开始建造水电站……(第3/5页)
她们一辈子都没穿过一件新衣裳,没想到头一次穿新衣服,还是在临河大队采茶!
不少人都激动的抹眼泪,有些当年差点就有机会嫁到临河大队来的姑娘,心底不由的又是遗憾,又是后悔,当年怎么就没嫁在临河大队,不然她也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了。
原本许明月想用本地粗麻布来制成工作服,但去年冬季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现在临时准备已经来不及了。
她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两大纸箱的工作服,穿到了这些采茶人的身上。
随着给她们洗头、洗澡、穿工作服,三月底,终于开始统一安排上山采茶。
收茶的地方,依然是在山上江心莲住的那间石屋。
江心莲本就是江家村人,嫁到市里多年,虽会说市里的语言,可大河以南的土话她也会说,这些采茶人根本不会怀疑她的身份。
至于那七个老人,也很好办,过来给茶山除草开荒的人。
随着茶叶不断的采摘,送入茶厂中,炒茶机也终于运行起来。
不光是几个送来培训使用这些机器的少年少女们好奇这些机器的运用,炒茶工们也好奇机器是怎么炒茶的,她们手上一边不停的动作炒茶,眼睛还不时的往炒茶机那边瞟。
但随着不停的停电、修复、炒茶机里的茶叶转人工,再停电,再重新人工炒制,茶厂的员工们没想到炒茶的机器买回来了,使用居然还这么麻烦,也对这些机器失去了兴趣,甚至有些会炒茶的妇女们,心底还暗暗庆幸,要是有了机器取代她们这些炒茶工,那她们哪来的工钱?
炒茶机的实验并不是一天两天时间就完成的,刚开始临河大队一天要断两次电,经过这些专家们改造过后,有时候一天一次,有时候两三天一次,因为要做实验,前期这六台机器都是每天长达十个小时时间,不停的运行工作,废去了大量的电。
但这是茶厂进入机器时代,必备的试验步骤,不可缺少,不然在条件不完全成熟下,就贸然六台机器齐发,将新的一年的茶叶全部投入到炒茶机中,一旦中途出现停电,来不及维修的情况,将会给茶厂带来一定的损失,关键是影响茶叶的口感和品质。
这些明前茶是今年作为去茶博会上展销的主力品种,是半点意外都不能有的。
炒废掉的明前茶只能倒出来,重新人工炒制,炒茶工都是熟手,闭着眼睛都能炒茶,停电对她们来说影响并不大,几根蜡烛就足以。
可这些重新炒制的茶叶,就不能再作为精品包装,口感会差上一些,影响他们茶叶的口碑,而是作为茶厂的福利,分给员工们自己喝。
其实本地人还真不在乎这些茶叶,她们家家户户都有茶叶,现在春耕正忙,往年春季,她们都是先忙着自家地里的事,等她们有闲暇去采摘自家地头的茶叶时,自家茶叶树上的茶叶都长到手掌长了,哪里分什么明前明后?有的喝就不错了!
由于真空包装厂暂时还没建完,几台真空包装机暂时也只能放在茶厂。
茶叶炒出来放在竹筛上放凉,刚一放凉,就要立即进行真空包装,不然春季潮湿多雨的天气,不密封保存起来,很容易就会受潮。
叶冰澜商超里面各种包装袋都有,尤其商超里面的炒茶区和几个茶叶铺,后面的大型仓库区和下面柜子里很多茶叶真空包装袋和外面的包装盒、包装袋,有些茶叶铺子的真空包装袋上是有LOGO的,也有没LOGO的,几十年后的技术和这时候还不一样,包装袋一个个都十分的精美,材质也非常好。
电力专家们看到真空包装机,一个个也是感兴趣的很,他们都不知道这些真空包装机实际上是来自几十年后,都以为是临河大队想办法搞的进口货。
这在前几年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国内科技起步晚,很多技术和机器都是依靠进口。
他们都见怪不怪。
可看到制作的如此精细好用的包装机,他们还是感叹国内和国外技术的差距之大。
真空包装技术在国内还没开始普遍使用,在国外已经发展到这么先进的程度了。
有几个专家还想把真空包装机带回去拆开看看,能不能复制出来。
实在是真空包装机的原理,及它的精密程度,远比不上一些大型的机器设备,属于比较好复制的机器类型,区别在于材质罢了,以现在大河以南的条件,想要有和茶厂现有的几台真空包装机一样的材质,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茶厂负责炒茶部分的员工们,在工作之余,也都好奇的看着包装机的工作。
这一点上,叶冰澜确实给茶厂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她不知道是不是秘密被许明月知道了,干脆就不装了,不光从她的商超里拿出来几个不大的电子秤,还提供了一箱透明塑料的,可以放置口水喷溅的口罩,让工人们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