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她的哭声里,有害怕,……(第3/4页)
许家村的临河小学,从上午一直热闹到傍晚,陆陆续续一直有人过来报名。
一连连着三天,临河大队的大队部和临河小学的大喇叭,都在通知这个事情。
很多石涧大队的人回去后,就和周围邻居说了这件事。
他们不是不想保密,让更少的人知道这件事,他们就能多一点竞争力,实在是根本无法保密。
不提临河大队和临河小学,每到课间的时候,就大喇叭通知好几遍,还有很多来看热闹的人,他们自己家本身是没有认识字的人去考试的,但他们知道了消息,路上不论谁问他们,他们就跟大喇叭一样,满脸兴奋的宣扬这个消息,你不问,他们都为了显示自己消息灵通,得到了第一手的消息,主动过来跟你说。
还有自己家没有识字的,但自己娘家,小姑子家,亲戚家有识字的,就赶紧往自己娘家、小姑子家、亲戚家跑着去通知消息的。
一个石涧大队的人知道,半个五公山的人都知道了。
还有半个五公山公社的人,在之前他们来临河大队带孩子来报名时,就听说了这个消息,毕竟两个公社语言体系一模一样,不过是一个很土,另一个更土的关系,丝毫没有语言障碍,有些爱唠嗑和打听消息的人,不知怎么,就从临河大队的村民们口中得知了临河小学还要招老师的消息,只是不知道具体报名时间罢了,不过当时老师们就说了,应该就在这几天,让他们留意消息。
这些大字都识不得一个的人,哪里藏得住消息?他们也不想藏什么消息,他们只想跟村里人显摆他们去临河大队的见识,跟人吹牛。
山里人房屋间住的开,隔着山涧田亩对话是常事,嗓门便也大,不知怎么消息就传到了插队到这些山里的知青们的耳朵里。
之前五公山公社的知青们,就已经从报名回来的人中,听到了临河大队小学要招老师的消息,只是他们大部分人听不太懂当地人的方言,但他们毕竟已经插队下乡小一年了,有些语言天赋好的人,已经连蒙带猜,能听懂当地人语言了。
一个人听懂,基本上整个知青点的人都知道了消息。
于是临河大队要招老师考试报名的消息,在几天内,传遍了大河以南和五公山公社。
他们也瞒不住,这才六九年,十年革命才过去三年,插队来的知青还不算多,他们必须团结起来,才能不被当地人欺负。
尤其是被人虎视眈眈的女知青们,她们想要出山去报名,还得需要和男知青们一起,相互之间有个照应。
因为他们在山里,消息闭塞,得到的消息并不确切,还不能全部都请假出去,只能先派一两个人出去打听清楚具体消息。
还有很多人,连临河大队在哪里都还不知道。
山里的大队,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坏人,任何地方都是有好人也有坏人,山里也一样。
他们不认识出山的路的,就找本地人问路。
有那心怀歹意的人,自然也有淳朴善良的人,基本上他们问路,都会给他们指路。
几个相互结伴的知青,就这么一路走,一路问,终于找到了临河大队。
没来过这里,觉得临河大队很难找,可真找到临河大队,发现临河大队太容易找了,最明显的标记,就是临河大队上面那座几十里外,都能看到的炉山。
巨大的石炉宛若天外陨石般,坐落在山顶之上,以此为坐标,石炉山下面,就是临河大队了。
这次来报名的知青非常多,不光有临河本大队的知青和和平大队、建设大队的知青们,就连水埠公社其它大队听到消息的人,都赶来报了名,还有五公山大队的知青们也来报名。
至于大河以东,不好意思,知青下乡支援农村建设,基本上都是往贫苦的地方支援,大河以东这样交通发达,生活还过得去的地方,基本上没有插队的知青。
许明月暂时在临河大队办公还有个好处就是,本大队有什么不明白的,拿不定主意的,去大队部问一声许明月就成。
他们不知道收不收外面公社的知青报名没关系,问许明月,许明月说收,外面的知青们就都报上了名。
临河大队当初说招聘老师考试,也没说只招收本大队的知青,对于许明月和老校长他们来说,甭管哪个大队的知青都没关系,有才学、人品好,能管得住学生的,就是好老师,他们大队就缺好老师!
所以来报名的知青和当地人,临河小学是来者不拒,通通登记上。
这些先来打探消息的山里知青们看到临河小学的报名通知,连忙先给自己报名上了,又回去赶紧通知和他们一样插队来的知青,有些还有同学或者亲戚朋友,插队到了同公社的其它大队,还特意跑去通知亲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