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大结局大结局(第2/3页)

就是嫁到普通人家,丈夫冷落的也不少。

宜娘想的开,但也不是真的做米虫,她爱上莳花弄草,连舍娘每逢进来都送些花来,平日还为小宫女们看病扎针,自己给自己能找不少事情做。

三不五时还有舍娘进宫陪她说说话,她已经很满足了。

不过,舍娘也道:“我听说鞑靼又要来犯,之后进宫的次数怕是少了,姐姐要什么,打发个太监出来,不必去裴家,只管去王府找我就是。”

宜娘再三谢过。

这次征鞑靼,不出意料,建昌帝让褚家人,还有李琚好友老袁一起出征,吴挺是建昌帝嫡系,也很快出征,唯独李琚是被落下了。

甚至这次打仗都没选宗室子弟,恐怕是因为他自己是篡位的,所以防着宗室上位。

李琚却不在意这些,他还对舍娘道:“这皇帝自己还怀疑我,但你也不用着急,且忍一时之气吧。”

自从知道隐帝那道圣旨的事情,李琚总有些不安,但他又知道了一件事,心下又大安,只老神在在,稳坐钓鱼台。

舍娘不知道其中消息,但也猜的出些许,建昌帝之前被刺中要害,还要揽权,处处不停歇,恐怕身子早已外强中干,否则也不会这几年后宫无所出。

倒是裴老夫人总觉得她自打改了自己孙女舜娘的命后,许多事情看似走偏了,最后还是回到原点。

就像晋王最终还是继承了皇位,可就是那个寓言,二十年后裴氏重新为后,这个倒是不知道真不真了。

若是真的,那岂不是六房又要兴旺了。

偏偏这书里的东西她恐怕自己讲出来人家也不信,况且还有舍娘,如今她虽然看出些门道来,庆王竟然还敢帮着晋王造反,但是终归还是狡兔死走狗烹罢了。

若是能一下按死庆王府倒也罢了,只是她一个老婆子,还别说害亲王,就是走出这道门也不容易。

更何况大儿子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六房的人却是越过越好了,先是裴霁任武职,虽然算不得十分出众,但这次打鞑靼也任了个千总。又说雱哥儿十二三岁,中了秀才,庾氏原先身体也算不得十分好,又舍娘让名医诊治,名贵药材送来,把个庾氏安排的妥妥当当的。

裴老夫人这边正担忧,大老爷却一个月后撒手人寰,一个家里家主死了,裴老夫人还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哭的死去活来的。

舍娘又想裴老夫人竟然如此担心儿子,怎么当年不和孟氏一起陪着大伯上任,有家人在,好歹有个照应,大伯孤身一人在云贵那些地方做官,听闻染上了瘴气。

要知道当年她爹去福建那么远的地方,娘都跟着去了的。

大伯官拜通政使后,身体就不大好,屡次想辞官,老太太不让,这下命都丢了。

裴老夫人老年丧子,更是一番痛哭,又有四伯父帮助操持葬礼后也病了,花太妃专门打发人给四百送了一回药材,霍氏忙不迭的又去谢过。论交际,霍氏比庾氏还强,但花太妃更喜庾氏老实。

娘家虽然出了这些事,但舍娘在王府也是革旧除弊,先是药房的问题,每年医正院光看人参一项,支出就是大头,她和李琚商议好了之后,把这项去掉,平时配药皆有定数。

再有王府下人,派系纷繁杂乱,得慢慢肃清。

这些都要强有力的手腕,且没有掣肘,以前她协理庆王妃时,这些事情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她掌权,一样一样理顺。

她人又有耐心,又精力旺盛,条理清楚,这几年下来,庆王府大变了模样。

就连郡主回来,都觉得家里规矩十分的严,宫嬷嬷还与她抱怨:“如今别说是抹牌了,就是寻常不许传递物事,小丫头们也不许随意四处嬉闹。男女配人,还要问双方意见,不许随意陪,有人说她好的,也有人说她严的。”

郡主闻言道:“家里家外也亏得她操持着。”

宫嬷嬷心道这郡主原先不肯说自己嫂嫂一句好话,还多有怨怼,如今却又夸起来了。殊不知郡主近几年帮着管家,每有不懂,都靠嫂子出主意,她早已依赖的紧。

近来吴挺宠的那个妾,连着生儿女,小厨房上的人百般讨好,今儿要吃樱桃煎的鱼,明儿吃什么乡野小吃野菜饺子,她气那人没有规矩,巴不得有嫂嫂整治一番。

年底,外面极冷,李琚把老王爷接了回来,舍娘吩咐厨房做些素斋过去,李琚陪着其父吃喝。老王爷见李琚心态好,拍了拍他的手:“暂且忍耐些日子。”

“父王,便是那位有事,且还有皇子呢?”李琚如实道。

老王爷笑道:“这有什么,举凡成大事者,就不要太在意名正言顺,他是杀了自己亲哥哥上位的,再者,不是有隐帝圣旨吗?虽说他用心不良,但是关键时刻必定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