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笑柄(第3/5页)
叶祈安身上有着股十分执拗的劲儿在,似乎将不放弃任何一位病人这条准则刻在了他的基因里。
谢共秋也能理解。
毕竟没有一个大夫是不想救活自己的病人的。
但医学不是神迹,医生也不是神仙。
铁石心肠或许在某种程度上算得上是一门学医的必修课。
共情多了就是麻木。
谢共秋见过叶祈安做高难度手术,也看过很多叶祈安写的文章,他清楚地知道叶祈安是个在神经外科学方面非常有建树和保持着高水平的天才,完全担得起副主任这个名号。
但明明他经验那么丰富,做过那么多次手术,见证过那么多次患者死亡,却依旧保留着多数只有年轻医生才残存的怜悯心和同情心。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该是医生该有的情感,但谢共秋却偏偏因为叶祈安拥有这个品格而发自肺腑地尊敬和信任他。
谢共秋盯着叶祈安发散了一下思维,好一会儿才集中注意力去听了一耳朵叶祈安的话,似是被某些字眼激起了兴趣,下意识地陷入了思考,再次回神的时候才注意到在场的医生们都把叶祈安的话听进去了,全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叶祈安,时不时若有所思地颔下首。
叶祈安逻辑能力很强,介绍内容能做到轻重有度,讲到关键部分还会主动停下来提供一定的时间给他们思考,很有节奏地断一小段时间后又自然地开口说自己的想法,轻而易举地就引得他们一起顺着他的想法琢磨起来。
记忆力强是一回事,只看一晚上文章就记住了七七八八,关键还有用心,叶祈安一定是认真读过和思考过才就文章和舒琳的具体情况产生了自己的想法。
受医生这个职业的性质使然,学习和考试都是一辈子的事,不可能说毕了业,入了职就一了百了,完全吃老本,而是越想往上爬就越得去学习和研究。
考试也是如此,多的是四五十岁的大夫还要参加考试的情况。
饶是方新也升起了不少兴趣,但关注点更偏向于叶祈安提的新型治疗方式,而不是实际应用在舒琳的可能性。
“这种治疗方式挺新奇。”方新喝了口水,插着叶祈安说话的间隙打断了他,直接道,“回头你把那几篇文章发给我看看。”
谭存扭头看了眼方新,又默不作声地看向叶祈安,微不可查地摩挲了一下手指。
谭存不得不承认,叶祈安是个很有精力的人,他前两天还听说叶祈安在着手以那个细胞瘤男孩的病例为基础写篇文章。
也不知道开没开始写。
这写起来还是挺有搞头的。
包括叶祈安刚才讲的那个病例和新型治疗方式也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比如DIPG序贯治疗新突破什么的。
谭存的脑子转的飞快,一眨眼的功夫就琢磨出了一大堆可行的研究和撰写角度。
“但是实践依旧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毕竟没有人真的这么去做过,效果怎样都不能保证。”方新迟疑了一下后又道,“还有花费问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考虑,而且这些都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所以谭医生说的也没错。”方新看了旁边的谭存一眼,对叶祈安道,“以家属的意愿为准,再和家属商量商量,如果他们同意了,我们再开个会继续讨论。”
叶祈安颔首说好。
见事情都处理的差不多了,方新便拧紧了保温杯,说了句散会后便敲了敲谭存面前的桌面,道:“和我一起去趟办公室。”
谭存立刻点头应好,起身后紧跟着方新离开了会议室。
他俩走的快,其他医生都还坐在原位,表情微妙地目视着两人离开,面面相觑了好半响。
谢共秋打破了沉默,站起来后拍了拍叶祈安的肩膀,道:“咱走呗。”
有了谢共秋带头吭声,其他人也都接二连三地站了起来,成群结队地走出会议室。
许是来的时候是一起来的,离开的时候周子扬也自然地加入了叶祈安和谢共秋的队伍,眼瞅着周遭没什么人了才小声问道:“他俩关系这么好了?”
“嗯哼。”谢共秋道,“你现在才发现?”
“哎哟,那老谭也挺牛逼的,方主任多难相处的人啊。”周子扬挠了挠脸颊,道:“我和他是真聊不到一块儿。”
谢共秋耸肩道:“他会做人呗,这是一种察言观色的能力,噢,加上他很会给方主任提供情绪价值?”
谁不喜欢被捧着,被拍马屁?
尤其是做到方新那个份上,更是愈发有获取情绪价值的需求。